清淇公墓志——严整峻拔 流畅清秀

清淇公墓志

唐,高50厘米、宽50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清淇公墓志》拓片

《清淇公墓志》拓片 局部

《清淇公墓志》拓片 局部

严整峻拔 流畅清秀

赵启斌

《清淇公墓志》全称《唐故上柱国左武侯骠骑将军左武侯长史清淇公墓志铭》。《清淇公墓志》原石为李根源“曲石精庐”旧藏,洛阳北邙清风乡出土,1953年捐献苏南文管会。由于1958年苏南文管会与南京博物院合署办公,《清淇公墓志》连同李根源“曲石精庐”收藏的其他唐墓志一并入藏南京博物院。此墓志为初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所书,乃初唐时期的书法作品,虽然唐代气象已经出现,但仍受南北朝书风的影响,呈现出该时期书法的艺术特点。

李根源“曲石精庐”所藏唐墓志来自于洛阳。据其子李希泌的记载,为1932年李根源参加洛阳国难会议时,偕好友金 望游龙门名胜,见到了待售的新出土唐代墓志,便以两千银洋购置了其中他看中的部分墓志。此批墓志共计93方,总数量达数十吨之多,蔚为大观。李根源由于财力有限、资金短缺,不能多加购置,颇为遗憾,即便如此,已然入藏了唐墓志的精华。李根源获得此批墓志后,立即请他的朋友、军政部次长杨杰特批租赁火车车皮一节,将墓志运抵苏州居所收藏。李根源在苏州所藏的唐墓志,打破了唐墓志多聚藏江北的历史,使江南也逐渐成为唐墓志收藏的重要区域之一。《清淇公墓志》即是李根源“曲石精庐”所藏比较重要的墓志,章太炎曾专为《清淇公墓志》题跋说:“《清淇公志》,不书姓氏。其叙家世缘起云:‘三徙称贤,阐儒风于鲁国’,指孟子。又云:‘寒林抽笋,彰孝子之情’,指吴司空孟宗,知清淇公孟氏也。孟氏出鲁公族孟孙,故又推本及于文王尔。据所述后主播迁,中原肇乱,公援戈招募,元凶就戮,知隋时从破杨玄感有功者也。下述大唐义宁元年,正朔尚属隋恭帝,而竟书大唐,斯为非法,然其文字研雅,不知作者为谁耳。章炳麟识。”对于清淇公的籍贯、家世、生平、事迹以及志文的文学水平做了评判,认为是比较出色的一篇墓志铭文,可惜由于没有署名作者,颇为惋惜。从章太炎的评语中,可以意识到此墓志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不愧为李根源收藏的一方唐代名志。

《清淇公墓志》在书法上有自己的艺术特色,整体上呈现出严整峻拔的审美意象,具有北朝书法的气息,给人以雄浑劲健之感。而线条的流畅清秀、坚韧文雅,则又给人带来风神秀美的审美感受,具有相当的艺术造诣。该墓志有着颇为鲜明的南朝书风影响的痕迹,唐太宗提倡王羲之书法,在《清淇公墓志》的一些用笔和结体上亦自然表现出来。《清淇公墓志》呈茂密型布局,笔画繁密精整,方笔运用比较明显,尤其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一丝不苟,交代得清清楚楚。偶然保留的隶书笔意、有意将部分笔画加以扩大夸张等,都使严整茂密、雄深劲健的特色进一步突出,表现出中原地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特定的精神特质和审美面貌,即古朴、浑穆而又大气、沉雄,笔下流露出力劲猛的神采气质。而结体上,字形大小的安排、重心的高低左右倾斜、笔画肥瘦的处理以及在行笔中不时出现的欹侧结构等,则打破了过于平正布局所带来的呆板凝滞之感。而且由于一些笔画的行笔较为快速,具有了行楷书的笔意。一些笔画、线条作以简便化处理,不作刻意的起笔、行笔、收笔,明快简洁,具有大写意的笔法,使全幅流畅简劲、跌宕起伏的气息大为增强,书写时行笔的节奏感亦自然于字里行间呈现。可以说,《清淇公墓志》严整峻拔、流畅清秀的特色既保留了六朝时期的风格面貌,也有着唐朝初建时期精神气象的流露,清新明亮的审美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不愧为早期唐墓志的精品之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