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湖南同属楚文化,原本是一个省,清朝为什么要分成两个省?

湖北湖南同属楚文化,原本是一个省(湖广省),清朝为什么要分成两个省?

湖南和湖北,大家都知道,是中国中部的两个省份。

历史上璀璨的楚文化

但你知道吗?在春秋战国时期,两地都属于楚国,所以这里的文化也被称之为“楚文化”。

湖南和湖北,从汉朝时期,就是一个地方。那个时候被称为“荆州”的地盘就是湖南和湖北。等到了元朝的时候,我国第一次使用行省制度,元朝皇帝根据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和传统,元朝一共建立了10个行省,其中就有一个叫做“湖广行省”。

湖广行省范围图

在当时民间,多简称为鄂州行省、潭州行省、湖广行省。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荆湖等路行中书省,因拟取鄂州而别称鄂州行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并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治所长沙。至元十八年(1281年),迁省治到鄂州,治所武昌(今武汉武昌)。

但是当时的湖广行省包括的范围还是很大的,除了湖南湖北,还有广西,广东部分,以及海南和贵州的一些地方。

令人疑惑的是,湖南和湖北在清朝以前一直是同一个地方,为什么从清朝就形成了两个省?

原来,在满朝入关以后,出现了一个局面,那就是湖北属于清朝,湖南属于当时的南明政权。双方对抗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最终清朝统一了中国。

洞庭湖

满清统治者认为:湖广省,太大了,人太多了,不好管理,并且历史上这里是清朝和南明对抗的地方,所以,清廷根据洞庭湖划分为两省,洞庭湖以南为“湖南”,洞庭湖以北称“湖北”。省会分别是长沙和武昌。

洞庭湖简介: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汨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