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颁颁布“留发不留头”的严厉剃头令

多尔衮颁颁布"留发不留头"的严厉剃头令后,不仅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抵制,也激怒了下层民众。剃发对当时的汉人而言,心理上是难以承受的。"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可损伤",这是千年以来的伦理观,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剃发不仅有违传统,也是一种侮辱。于是,本已逐渐平静的江南又骚动起来了。

七月初一,嘉定当地的平民百姓集合了十几万人,举旗反对剃发。原先反明投清的叛将李成栋被派往镇压。一开战,李以骑兵冲击,乡兵即四散奔走,自相践踏,被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回。初四嘉定城破,李成栋下令屠城,放部下大肆劫掠屠戮,大屠杀持续了一日,约三万人遇害,嘉定城内"浮尸满河,舟行无下篙处"。

杀戮的恐怖并未吓倒民众。李成栋一走,四散逃亡的民众又再度聚集,一位名叫朱瑛的反清义士率五十人进城,纠集民众,又一次控制了嘉定。李成栋遣部将徐元吉镇压,因嘉定居民闻风逃亡,这一次的目标主要是城郊,"数十里内,草木尽毁。积尸成丘,民间炊烟断绝。"此为嘉定第二屠。

抵抗的余波还在继续。八月二十六日,绿营把总吴之藩造反,但很快就被覆平,李成栋恼怒,嘉定也再遭浩劫,连平息吴的造反外带屠戮平民,嘉定城内外又有两万多人被杀。这是嘉定第三屠。

经过嘉定三屠,野蛮的血腥终于压制住了反抗的余波。李成栋因平定江南战绩卓著,被提拔为江南巡抚,不久又调往东南平定南明隆武朝。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李成栋降清之后,作为多铎的先头部队,充当过攻打扬州的前驱,"扬州十日"他同样有份儿。后来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永历的许诺更有诱惑力,于是又反清而去,终被清军所杀。

多尔衮在北京立住脚跟的同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政策,以巩固阵地,扩大战果。

取消加派。明末"三饷"(辽饷、剿饷、练饷)数目之多,已为明朝政府正常赋税的数倍,实是明末最大的苛政。多尔衮在顺治元年十月下令,革除三饷及正税之外的一切加派。穷困已极的人民得以缓一口气。

反对贿赂。多尔衮对明末广行贿赂的恶劣之也严加斥责。顺治元年六月,他在《谕众官民》中说,"明国之所以倾覆,都是由于贿赂之风横行,以至于乱政败国,罪莫大于此。"因此,他责令:"如有人行贿营私,则必不轻处,定行枭首。"

打击太监势力。明末太监势力极为猖獗,除操纵朝政外,对一般百姓迫害也非常厉害。清入关后,太监的势力仍然非常嚣张。当年七月,太监要照旧例,到京郊各县皇庄去催征钱粮。多尔衮认为这样"必致扰民",不同意这样做。八月正式下令,不准太监下去征收,而改为地方官员征收,同时下令禁止太监参政议事。

暂时妥协,平息反抗。剃发问题是清朝统治者执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之一,早在努尔哈赤时代,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凡是投降满洲的,都要以剃发作为标志。入京之后多尔衮很快发现,"剃头之举,民皆愤怒"。于是,在进京的当月,多尔衮就改变前令,宣布"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在剃发问题上的暂时让步,使清朝在攻下江南重颁剃发令以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同北方汉族人民的矛盾。

安定边疆。顺治二年四月,清军攻占西安后,多尔衮曾下令,对嘉峪关以外的新疆地方"三十八国部落头领,投诚归顺的都安例封官封赏"。对西藏,允许茶马照旧贸易,"一切政治都依照原来进行","番僧"可由陕西入贡。

科举取士网罗名士。皇太极时虽然已举行过科举,但规模不大,未能成为制度。入关后,顺治三年首次开科,即录取了傅以渐等四百名进士。录取人数之多不仅明朝罕见,终清之世,除雍正八年录取了创纪录的四百零六名外,再没有超过此数的。多尔衮除了用科举、招抚等各种手段尽力收罗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参加清政权外,还经常让身边的汉宫随时推举各地的贤才。由于多尔衮重视搜求汉族统治人材,网罗名士,使大批汉族士大夫纷纷归附。多尔衮把他们当中一些最具统治才能的,安排在内院、六部等中央的重要机构中,使他们能有效地发挥治理国家的作用。

尊孔读经,提倡忠义。清入关前已开始祭孔,但未成定例。占领北京后的第二个月,多尔衮即派人祭孔,以后每年的二、八月都派大学士致祭,成为整个清代所遵奉的定例。顺治二年,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六月,多尔衮"亲谒先师孔子庙,行礼",同时把儒家著作"四书五经"奉为经典,列为士子必读之书,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即以之命题。又提倡忠孝节义,把关羽作为忠君的最高典范来崇拜。自顺治二年起,每年五月十三日即"遣官祭关圣帝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