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中其中三人却一家兄弟,其中数东坡居士独领风骚

宋有“三苏”,即“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号称“东坡居士”,在群英荟萃的古今文坛上,文名盖世、独领风骚的旷代奇才。

苏轼,字子瞻,卒后追谥文总,1037年1月8日(宋仁宗景口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诞生于眉州县(今属四川)的一个寒门地主家庭。八岁开始从师求学,在家乡度过二十个春秋之后,于1056年(宋仁宗嘉口元年)首次出川赴京应举。翌年,苏轼、苏辙中榜进士,深得主考欧阳修的赏识。四年后通过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风翔府签判。1064年(宋英宗治平二年)人判登闻鼓。

神宗时,他对王安石变法持有异议,请调出京,先为杭州通判,继而改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赴任湖州不久,突然被捕人狱,罪名为写诗诋毁新法,“谤讪朝廷”。在狱中惨遭折磨诟辱,有时想到难免一死,曾写诗两首与胞弟诀别。幸经亲故营救,才得结案出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86 年(宋哲宗元口元年),以司马光为首的新法反对派执政,他奉诏回京,由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造,官至礼部尚书。其间,因敢于揭露问题,直言上谏,引起当权者忌恨,在朝中难以立足,又先后出知杭州、颍州、定州等地。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变法派再度掌权,他被贬往瘴疠之地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岛儋县),前后达七年之久,艰辛倍尝。至宋徽宗赵佶即位,方遇赦北归。饮年,病逝于常州,结束了蜿蜓曲折的人生旅程,时年六十六岁。

在从政的几十年间,苏轼颠沛流离、屡处逆境却没有陷人颓唐,这与他的思想状况密切相关。宏博开放、灵活通脱,是苏轼思想的基本面貌。他出人儒道,濡染佛禅,于诸家思想兼容并采,既有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虽有时也萌生消极出世的意念,但终究不能忘情于现实,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于人生和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在政治上,苏轼一直不主张一直留着那些老成规,主张针对现实弊端大力兴革。早在少年时代,他就怀有以身许国的抱负,“奋厉有当世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北宋社会的萎靡积习,大有革除的必要,在二十六岁考制科时所写的《进策》中,便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设想,希望朝廷“涤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嗣后,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固然表现了某种思想局限,但出发点却不是为了维持现状,而是由于改革的思路与王安石不同。在地方官任上,他曾对邑政进行过一些实际的改革,收到“因法便民”之效。

为官勤政爱民,关心人民疾苦,是苏轼终生一以贯之的作风。每到一地,他都悉心体察民情,并尽其所能兴利除弊。在他任过职的许多地方,都有值得称道的政绩。苏轼为人尤重节操,仰慕松柏“不以时迁”的品格。唯其如此,他一生才历尽沉浮。但是,诗穷而后工,坎坷多磨的生活际遇,恰恰使他丰富了阅历,开阔了视野,在很大程度上铸就了他的文学事业。

在他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贬居时期的十余年,所取得的成绩大于任职期间的三十多年。在行将走向生命途程终点的时候,苏轼曾说过:“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可以看作他对自己文学业绩的一个总结。检视苏轼的作品,诗词数逾三千,散文更卷帙洁浩繁。其数量之多,居北宋著名作家之首;其质量之优,则为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