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原本是富三代,应做这个工作,却被此人一句话葬送

作者/长河

看过鲁迅《朝花夕拾》的朋友们都应该知道,鲁迅的青年时期过得并不富裕,虽然生活充实,却正赶上家境中落,父亲重病,家中还遭官司,一家人只能在乡下躲避,身无寸金。

这样的苦日子原本并不是周家该过的,周家往上说至周福清,也就是鲁迅的爷爷。爷爷周福清当年考中进士,之后担任江西金溪知县,还做过内阁中书,虽说品级不高,但是尚有进阶机会。

并且再往周福清父辈上翻查,也不过都是农耕人家,能培养出一个“公务员”可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分。所以从周福清之后,周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家境也十分殷实,虽不算大富大贵,但是在当时也中产之上的水平。

但是,周福清却做了一件糊涂事,让刚刚积累的家底儿,瞬间败光。事情发生在光绪十九年,当时,周家几个后辈要参加考试,家里人担心孩子资质尚浅,不能及第,所以东拼西凑出一万两银票交给周福清,希望混迹官场多年的周福清能够帮一帮忙。

贿赂科举这种事情在清朝处罚的很严,但是民不举官不究的事情,只要做的严密就没什么问题。于是周福清便收下了,周福清敢收这些钱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当年的主考官正是他曾经的同年殷如璋。

主考官殷如璋和副考官周锡恩坐船下江南,行至苏州时,停在了码头处。本来考官们是不能和外界有接触的、不能会见亲友、不能接受信件的,这是为了避嫌。但是周福清想到了一个方法,他让家中的仆人带着信件和一万两银票,坐着小船接近官船,然后以自己丁忧的名义前去见面。

仆人到了船上,看着里面满屋子的官员,有副考官周锡恩,还有本地的官员们正在交谈。仆人将信件递给了殷如璋的随从,随从不会办事,他看到银票后,径直进入房间里,将银票和信封交给殷如璋,可全让屋子里的几位官员给看到了。不过,官员们也都明白怎么回事,赶紧举起茶杯打个幌子。

本来这件事做的已经很尴尬了,殷如璋还是看在同年的面子上,将信封压在一边。但是周家的仆人也是不会办事,他看到银票进去后,也没人给个回音儿,他有点着急,便站在门外喊了一句:

“信里有万两银票,怎么也不给张回条?

这句话一说,可让殷如璋脸色大变,哪有这么不懂事的下人!副考官等一众官员都在此,这一嗓子岂不让人赃俱获了?殷如璋为了证实自己的清白,将信件交于在场的各位官员们查阅。

本是一件小事,却让下人的一句话给办砸了。众目睽睽之下,也没人敢和稀泥,于是此案被做成了铁案,层层上报一直到光绪那里,光绪听闻有人要在考场舞弊,便下狠令,判处周福清斩监侯。

就这样,刚刚稳住阵脚没几年的周家,迅速倒下,正所谓:“看你起高楼,看你宴宾客,看你楼塌了。”而这也直接影响了周家的运势,周福清逃走了,却委屈了鲁迅的父亲,父亲周伯宜被抓走,家里人上下使钱,才把周伯宜给保出来。但是牢狱这一遭让周伯宜性情大变,他变得易怒十分暴躁,回家后经常酗酒,抽烟,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得了肺结核。

我们知道,鲁迅曾经三改志向,最开始希望进洋学堂,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通过实业救国,最大可能进入矿业石油等行业,再不然也会是一个公务员。如果周福清不倒,这也是鲁迅最有可能做的一件工作。但是家庭突遭变故,压重打击了鲁迅的精神,让他看到的是庸医泛滥,毒害社会,这才有了学医,后来从文的故事。

世态炎凉,有时候一个人的命运轨迹,可能全凭一句话就能改变。下人的一句话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延绵几十年,改变了鲁迅先生的人生轨迹,其实,说成改变鲁迅的思想才是最切合的。要不然,过着殷实富足的生活,根本不会去考虑尖锐的社会问题,也不会意识到自己会面临种种生活上的磨难。

【本文由“文史长河”原创,未经许可严禁抄袭,欢迎分享。点击关注,让我们一起畅谈历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