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到圆明园避暑 为何秋天结束后 还不情愿回皇宫?

一年四季轮转,春去夏来。所谓酷暑难耐,进入8月,又到了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日子。现代人避暑的方法有很多,家庭富裕的,可以买张机票到外地过夏;懒得出门的,有一杯冰可乐,一台空调,也能让许多肥宅过一个惬意的夏天。

与现代人相比,古人避暑的方法就少很多了。有钱人家可以喝冰镇酸梅汤,还有佣人帮忙摇扇子。但古时候卫生条件比较差,酸梅汤不能天天喝,不然容易拉肚子。而普通的老百姓们,就只能靠蒲扇度过炎炎夏日了。

那皇帝们如何度过盛夏呢?有人可能觉得,宫里有那么多太监宫女,一定是十二个时辰都有人轮班给皇帝摇扇子吧。其实不然。

清朝的皇帝在召见大臣时,是不允许太监宫女在旁随侍的,所以皇上召对期间,只能自己摇扇子。有时候为了表示对臣下的尊重,还得忍着酷热不用扇。

不过,当皇帝有一点好处,就是他在各地有很多地产(行宫),到了夏天,可以去各地的行宫里避暑。

清朝皇帝的避暑胜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另一个是北京城的圆明园。康熙和乾隆比较喜欢去承德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承德的纬度比北京高,气候要稍微凉爽一些。

不过去承德,毕竟路途比较遥远,往来不是很方便。到嘉庆朝之后,北京的圆明园经过几次扩建,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皇家园林,从此皇帝夏天就比较少去热河,改为在圆明园避暑了。

因为几乎每年一到夏天,皇帝就带着整个后宫搬到圆明园居住,平时生活办公都在圆明园进行。所以圆明园还有个别称,叫做“夏宫”(Summer Palace)。

不过,皇帝到承德避暑可以理解,可是圆明园,就近在紫禁城之侧,气候温度都大致相同。如果说圆明园有亭台楼榭、湖光山色,可以作遮阳之用,那为何夏天过了之后,大多数皇帝都迟迟不愿回皇宫,甚至要到冬天才回去呢?

其实,清朝的皇帝们到圆明园避暑是真,但真正吸引他们的,并不是因为圆明园比较凉快,而是在园中可以不用像在皇宫一样,守那么多的规矩。

清人笔记中记载:“清宫相传,有一宫史,饮食有一定笾俎,起居有一定时刻,毫发不苟;若驻三海,驻圆明园,则不拘泥。”

清朝家法特严,住在皇宫时,饮食起居都有规矩。即便是皇帝,每天都要按时准点起床,想多睡一会都不行;即便肚子饿了,不到规定时间,也不能提前开饭。

而住在圆明园,则不用守这些苦规矩。所以帝后们不到初夏,就匆匆搬到圆明园,过了秋天,才回皇宫。一年之中,有大半时间住在园子里。

清朝皇帝中最讨厌住在皇宫,喜欢园居的,当数慈禧太后的丈夫——咸丰皇帝。

《清稗类钞》记载,“文宗(即咸丰皇帝)喜园居。年例正初入园,冬至始还宫。”基本上一年到头都住在圆明园里,明显不是出于避暑的需要,而纯粹是为了躲避森严的宫规了。

后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携家眷逃往热河行宫。后来签订和议后,咸丰也始终不肯回北京。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圆明园已被英法联军烧毁,咸丰又过惯了散漫的生活,不想回皇宫里受苦,结果却在热河病重,死在了承德避暑山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