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战称5天杀死45800士兵,改变中原王朝命运,果真如此?

作者:月小妆

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悍然颁布“七大恨”,公开跟明朝叫板,倾巢略明。短短数日,便攻陷抚顺,接连命下东州、马根单等五百余城堡,掠明帝国人畜三十万,编降民一千户,杀明朝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及千把总等官五十余员,获马九千匹、甲七千副。

消息传到北京,万历皇帝感到了多年未有的深深震怒。即使这不是他第一次知道,也是他第一次注意到努尔哈赤其人。关外一个小小的酋长、还是朝廷封的建州左卫都督,龙虎将军,受了朝廷的深恩厚泽,竟然敢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建国称汗,攻城略地,这是他绝不能容忍的。从知道这个消息起,万历就给自己倦怠已久的皇帝生涯找到了新的目标和兴奋点:打垮那个自称“天命可汗”,挑战自己权威的男人:努尔哈赤。

万历皇帝决心好好收拾这个小酋长。

大举围剿是必然的,为此,爱财如命的万历破天荒地从内帑银中抽出十万两,以资助平辽的费用。

到了七月,努尔哈赤又攻占了好几座边防重镇,计划中的大军还只是在万历的想象中。矛盾千头万绪:兵部嚷着要钱,户部哭诉没钱,各军镇找理由不肯调兵,调来的军队也不愿出关,叠床架屋的各个部门推诿扯皮,朝中各党趁机互泼污水,出兵的日期不得不一拖再拖,任由拖着辫子的野蛮人在关外纵横驰骋。七月二十二日,清河在孤立无援中陷落,又给了万历一记狠狠的耳光。皇帝终于火了,赐给刚刚到任的辽东经略兼巡抚杨镐以尚方宝剑,命他率属下各总兵立即出山海关,筹办剿夷事宜,如有任何人阻挠畏缩,都可以先斩后奏。至此,万历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心目中的“边材”杨镐身上。

杨镐,万历八年进士,正途科举出身,作过几任知县,也在朝中担任过御史。他在辽东地区任职时,屯田颇有功效,又击溃过个把蒙古部落,博得了“知兵善战”的美名。此后杨镐的“事业”越来越转向军事方面。在抗倭援朝战争(1592-1598)中,杨镐风生水起,出任经略,最初也打过几次胜仗。但蔚山战役中,杨镐在敌军面前率先逃窜,导致明军全盘崩溃,两万人丧生,几乎毁了整个战局。犯了这么大的错误,本来早该正法,但杨镐在内阁里有人说话,居然捡了一条命。只要不死,便能东山再起,援朝战争的胜利又让朝廷逐渐淡忘了杨镐的无能,重新起用他到辽东任职。二十年过去,杨镐又成了经略,到辽东来大显身手了。

这次挂帅出征,杨镐的所遇上的困难还是比较大的。虽然明朝驻守辽东的守军尚有两万余人,但在后金八旗军压迫式战法的攻击下,军心靡溃,几成惊弓之鸟。辽东守军只能被动地分兵驻守各个卫所,无法完成反击和进剿后金的任务。明朝必须从全国各个防区抽调军队,组成一支在数量上、装备上压倒后金军的大军。所以,除了由杨镐全面负责辽东事务外,万历还任李如柏为辽东总兵,原总兵杜松负责驻守山海关,原四川总兵刘綎、蓟镇总兵王国栋、副总兵柴国柱、延绥总兵官秉忠随时候命。

杨镐也是个百里挑一的能人。

杨镐通晓军事,深谙兵凶战危,到了任上,并未草率采取行动,而是聚积粮草,集结军队,收集难民,振作士气。这年冬天,四方援兵完成了集结。其中,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各发精骑一万,共约三万人;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处,则各发兵精骑六千,共约两万五千人;而川广、山陕、两直,各发步骑兵五七千不等,共约两万人;浙江发善战步兵四千;永顺、保靖、石州各处土司兵,河东西土兵,数量二三千不等,共约七千人;全部明军共计八万八千人左右。

此外,加上同盟军海西女真叶赫部兵一万人,朝鲜兵一万三千人,总计十一万多人,包括后勤、运输等等,号称四十七万。

按照杨镐的设计,四路大军向心攻击,目标对准努尔哈赤的老城赫图阿拉城。按照历史的经验,努尔哈赤所持的就是面对抚顺关的三道关隘,特别是最前面的扎喀关,当年女真内部混战,九部联军携手收拾努尔哈赤,就是折戟于扎喀关下。

杨镐基于此,用四路中的两路即抚顺的杜松和开原的马林部联合决战于扎喀关下。如果努尔哈赤守不住扎喀关,失败的命运就不可逆转了。即使守住扎喀关,努尔哈赤的命运也好不了多少,如果两军胶着,扬镐设计的第三路李如柏和第四路刘铤的部队会乘虚而入。李如柏的部队由本溪地区北上出鸦鹞关,这里实在是努尔哈赤的软肋。

面对杨镐的攻势,努尔哈赤没有采取以往坚守堡垒、消极防御的战术,而是尽能力集中所有兵力。除安排五百军人在山中砍伐树木,滞阻第四路刘铤的行军速度外,对第三路李如柏努尔哈赤更是不闻不问,只是派出侦察兵随时禀报,其余全部八旗子弟放弃扎喀关,全部前出到萨尔浒区域埋伏,这是杨镐和明朝众将领所没有预料到的。

萨尔浒山和铁背山之间是一片平地,所以解放后这里选作为水库。正是由于地势开阔,不易防守,杜松才掉以轻心,他将大战的准备都放到了扎喀关前。

杜松军经过萨尔浒地域,已经离抚顺关三十公里,按照步兵的生理条件,也应该小憩休整一下。由于杜松盲目乐观,事先也没有进行周密的侦察。按照历史的规律,萨尔浒山知名度大于界凡城,假如努尔哈赤安排兵力的话,也是安排在萨尔浒山,所以杜松大军直扑萨尔浒山,但这里是一座空城。

此时杜松军侦察得知对岸铁背山上的界凡城有女真军人,事先努尔哈赤在此驻守了四百人。四百人在杜松看来是小菜一碟,为了防止第二天进攻扎喀关时这些人在背后干扰,杜松带领部分部队越过浑河,意欲占领界凡城。

铁背山的形状有如一支乌龟,如果说界凡城在主峰,下山的通道是在主峰下的小峰上,这个小峰远看就像乌龟的脑袋,当地人称呼叫吉林崖。铁背山主体山势陡峭,大部分呈四十五度角,还有一部分呈九十度角,山上森林茂密,空手攀爬困难,上山的通道只有吉林崖。

战前努尔哈赤在界凡城安排了四百名军人,出此之外,还有一万五千名民夫在修补界凡城堡垒。杜松事前盲目轻敌,即不知道萨尔浒山和铁背山哪山有人,更不知道铁背山还有一万多名民夫。杜松同努尔哈赤军队相遇,杜松军队三万人,而八旗兵有六万人,杜松已经不占优势。为了抢占界凡城,杜松又分兵一万五千人,这错误的决定导致了杜松最后的失败。

历史的疑点是杜松有无必要分兵攻击界凡城。这里要说明界凡城上努尔哈赤只安排四百军人,但同时在山上还有一万五千人的民夫在修界凡城垒。从努尔哈赤方面说,他对明朝军队的一举一动都非常清楚,知道抚顺一路进攻军队必走界凡城,而且大战之前最需要人力,难道他忘记了界凡城的一万多人?

从杜松方面说,事前的轻敌使杜松并不了解萨尔浒和界凡城两座山中哪座山有军队,如果知道杜松不会先扑到萨尔浒山的空营中,也就没有了二次分兵被各个击破的事实。

杜松的分兵还是因为得到情报说界凡城只有少数部队,努尔哈赤确实只安排四百人。但界凡城另外还有一万五千的民夫,在女真族,军民是分不清的,八旗中的女真人上马是军人,下马是农民,即使是抓来的民夫,也是这样的编制,这一万多人随时可以转换成战斗力,所以杜松先锋部队迟迟攻不下界凡城山下的吉林崖也就不奇怪了。

那末杜松放弃界凡城,第二天直接攻击扎喀关如何?事实上也不是万全之策,在杜松军队身后有一支一万多人的力量总是很危险的。

现在情况很清楚了,杜松的失败完全是没有预料到努尔哈赤会将这片开阔地作为主战场,界凡城是努尔哈赤手中一张王牌,杜松对界凡城是占领还是放弃都将是一颗定时炸弹。

对此,努尔哈赤是怎么说的?

“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这句话让努尔哈赤男神指数飙升。

其实以女真那些兵力,想多分几路也不够分的,他只能一路去。

努尔哈赤说:“明使我先见南路有兵者,诱我兵而南也,其由抚顺所西来者,必大兵也,急宜拒战,破此则他路不足患矣。”(《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六)

其实他也抓狂,过去的信息那么落后,谁知道你从哪冒出来啊?主力军在哪?完全是看运气,抓阄。运气不好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杜松战败之际,明军北路正行近于赫图阿拉。军情紧急,努尔哈赤立即率八旗兵北上迎敌。闻西路败讯,马林匆忙扎营于尚间崖(距萨尔浒山约三十里),并飞骑向沈阳报讯,请示进止。不料金兵突然杀到,女真铁骑如狂飙骤雨,势不可当,经过短兵相接的肉搏战,连破明军三座大营,马林急收残卒逃走。叶赫兵见势,不战自退。北路明军又全部潰散。

击败西路、北路来敌之后,努尔哈赤返回赫图阿拉。当时东路的总兵刘綎(明朝骁将,曾打过缅甸、倭寇,更率兵援助朝鲜对抗日本入侵,大小数百战,威震海内)且不知萨尔浒之败,努尔哈赤使明朝降卒持杜松令箭,假报杜松已得胜深入,刘綎遂直进赫图阿拉,走到阿布达里岗,遭到后金兵夹击,刘綎战死于阵中,全军覆没。明军南路因奉经略杨镐回师之檄,仓皇撤退。

明军四路出击,三路败北,四位总兵战死,兵丁死亡四万五千八百余名。闻名于世的萨尔浒之战,以明军惨败而结束。

那么分析这次战争时,传统的观点认为,明朝军力远远高于后金,理由是明朝带来47万,后金才6万。实际上悬殊有这么大吗?

实际上,刨除后勤、运输、散兵游勇,明朝真正可用的兵力也不过8万左右。

但尽管如此,明军的总体实力还是强于后金。首先,明朝军队拥有常年和叛军作战的川军。其次,明朝还拥有威震八方的一代名将戚继光精心打造的把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的浙军。

明朝已经是一支以冷兵器为主,热兵器辅助作战的军队,而后金仅仅还是一支纯冷兵器时代的军队。

也就是说,明军有炮兵部队,各种火炮,隶属车营的骑兵部队还配有火统。

错就错在分兵的做法,本来是以少打多,盲目分四路,反而是以多打少。四路大军通讯很困难,而战争情况瞬息万变,如果不能彼此协调,很容易造成不是彼此援助,反而是彼此消耗的状态。

有两路军已经被努尔哈赤消灭,而另外两路竟然毫不知情,所以努尔哈赤反而具有了以众敌寡的优势。

冷兵器时代的一个战争事实是,当一方损失超过一个限额,那么必然会造成军心大乱,这时一旦有人溃逃,那么整个军队战斗力荡然无存,敌人可以随便屠杀,而毫无反抗力。

“最优秀的封建军队也不过能忍受一、二成的伤亡而不崩溃。”

其实,明朝的军队士气松懈,政府部门政令不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效率,效率是第一生产力,但明朝就是缺乏效率,不说别的,就是筹集军队的时候,据说无比拖沓,竟然耽误了好几个月。

到努尔哈赤攻占抚顺时,明朝兵部尚书职位居然是空缺;连代理干部都没有。直至女真兵锋逼近沈阳,才紧急任命黄嘉善出任兵部尚书。到此时兵部这么一个对国家如此至关重要的部门,已经半年没人主持工作了。

“”当时的明朝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当中很多弊端已经深种,难以彻底根除,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当时社会上的官员都反对革新,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极为不利,而反观女真族内部,不仅当时的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多年的征战也让女真族积蓄了不少财富。这两者之间的对比也是导致萨尔浒之战明失败原因之一。“历史书上永远是套路,战役输了永远是腐朽如果,对于清朝后期的战役,历史书也给予如此评价。

其实就一场战役来判断大明腐朽入骨,是偏激的,是错误的,每个朝代都有卖官鬻爵的问题,清朝难道没有吗?每个朝代都有政令不畅的毛病,整个封建社会的机器就是一副便秘的嘴脸,给钱干活,不给钱不干活。

所以明朝的萨尔浒决战,并非明朝是否腐朽的试金石,而只能说是将领在指挥决策的错误加上天时地利与人和,也就是说,大明欠缺了几分运气。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