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之秦国利益:口舌之徒当上国相,名将白起被逼自尽

战国七雄的年代是一个全新的年代,那个年代中,老一套的思想观念、利益关系都瓦解了,代表老旧思想与利益的周室处于日益衰微的境地;而新的思想观念、利益关系却蓬勃发展起来,新势力的代表正是战国七雄。

1、战国有国家利益吗?

在这个年代,国家是什么,还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在战国史料中,几乎看不到为国捐躯,国家利益高于个人等等的说法,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朝为秦谋夕为楚画。今天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那种为了本国利益不惜牺牲的场景,只是一种用现代人的标准进行的解释。

史书上记载了一件事,秦国国相魏冉与大将白起是一对同盟军,白起正是由魏冉推荐起来了。在魏冉失势后,国相位置由范雎占据。此时,秦赵大战,白起取得了长平之战的大胜,正在乘胜攻击。范雎担心白起会灭了赵国,那样一来,白起的功劳就太大了,自己的位置会受到影响,于是他建立秦王说:与赵国打仗,虽然有了大的胜利,但秦国也损失惨重,一旦其他国家联合起来救赵伐秦,形势就非常不利了。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下令白起回师。白起回师后,发现是范雎在搞鬼,心中十分愤恨,于是就称病不朝了。

之后,秦国面临战争的压力,秦王想再让白起出战,白起就是称病。而秦军作战不力,不再失败。这时,范雎对秦王说,秦军失败了,白起却在家里看好戏呢。秦王大怒,一定要白起出征,然而此时,白起倒是真的生病了,无法出战。于是范雎又对秦王说:既然不能出征,也就不能留在都城内,把他贬斥到外乡去,以免生乱。秦王同意了。然而白起走到中途,秦王又一道命令来了,下令白起自尽。白起想想自己坑杀了那么多赵国的降兵,也是该死,于是就伏剑自尽了。

2、秦国政局分析

在这一段历史中,很难说清国家利益在哪里。如果说秦王的意志代表国家的利益,那他作出退兵的决定就有欠考虑,因为这个决定满足的是范雎的愿望,伤害了白起的利益;如果说秦王犯这个错是可以原谅的,那秦王一味听从范雎的建议,把白起逼死,导致国家损失一员战将,这完全就是昏君所为了。

那范雎能代表最高的利益吗?虽然贵为国相,帮助秦王消除了权臣魏冉的影响,但他的出发点是自己的利益,他怕白起立大功,就劝秦王退兵;怕白起日后报复,就怂恿秦王把白起置于死地。白起是秦国最厉害的将领,除掉了他,对秦国无疑是个损失。

那白起呢?他的仕途恩人魏冉被一个逞口舌之利的人夺了位置,自己的所作所为还要受他的左右,难免会心生不满。他在长平之战取得那么大功劳,秦王却还是防着他,难免会感到心寒。他在前线舍生忘死,到底图什么呢?

那魏冉呢?魏冉一度是秦国最有权势的人物,他掌权期间,为秦国开辟不少领土,也起用了像白起这样的人物。当然,魏冉从来就是一个私心很重的人物,他为了扩大自己的小封地,总是把秦国的资源调向那里,导致其他地方——秦赵边境的阏与——遭受大败。

3、利益是动态的集合体

所以说,国家的利益并不是一个人能代表得了的,它是一种利益的集合体,在这个集合体有一把刷子,把不能满足这一集合体要求的统统刷掉,不管是有功之臣还是王室贵族;但也会把一些有害的东西保留其中,不管是私心很重的人还是荒唐的决策。

而且,这个集合体是动态的,秦国的政局就是例子,一旦主政者换了,利益偏向也会变化。所以在秦廷中也是人来人往,政起政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