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教授”教“战地大学”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聂荣臻长期领导全国科技工作,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国防科技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其实,早在战争年代,聂荣臻就有培养科技人才的远见卓识和生动实践。

1937年,八路军115师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部建立了晋察冀根据地,为解决无线电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指示办训练班自己培养。聂荣臻强调,光会用不行,还要研究技术原理,指示把训练班改为研究组。但由于缺乏导师指导,研究组工作很难深入。

1942年初,聂荣臻收到从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萧克那里传来的消息,燕京大学英籍教授班威廉、林迈可等为躲避日本宪兵的抓捕逃出北平,已经到了挺进军司令部。聂荣臻当即发电,诚邀班、林一行到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做客。1942年春节后,班、林等人抵达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平山县吊儿村。聂荣臻推掉所有工作为他们举行了欢迎会,诚恳地向他们表示:“我们盼了几个星期才把你们盼来啊!中国抗战需要你们这些大教授的帮助和支持。”

聂荣臻礼贤下士,班威廉、林迈可欣然应允,于是他们穿上八路军军服,当了无线电研究组(不久更名为高级班)的导师。从学生的选调到教学内容的安排,聂荣臻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指示军区政治部从各分区选调一些上过大学、高中的优秀青年补充到高级班,派人到北平、天津、保定等地购买大学物理、数学、无线电技术教材。

两位“洋教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将其分成甲乙两个组,甲组9人,乙组17人。开设的必修课有大学数学、高等物理、电工原理、无线电工程等,选修课有高等数学、光学、天线理论、量子论等。两位“洋教授”按正规大学的要求进行教学,直接用英语给甲组授课,并经过严格考试。甲组学生王士光、林爽将听课笔记译成中文,刻印成讲义,然后再给乙组讲课。学员们互相帮助,学习成绩齐头并进。到1944年春节,经过两年的教学,高级班学生全部结业。班威廉、林迈可先后离开晋察冀。他们对八路军学生的成绩非常满意,说“完全达到最高级大学的水准”,“可以与任何第一流大学成绩相比而毫无逊色”。

聂荣臻曾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班威廉、林迈可等人是搞物理学和无线电的,他们在晋察冀办过无线电训练班,为我们培训过无线电技术人材。我国老一辈无线电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有些就是这个训练班的学生。”

(摘编自7月30日《北京日报》 梅兴无/文)

林迈可为无线电技术高级训练班的学员们解答问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