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古城北水关

古潼关位于陕西省潼关县城北12公里处。它南依绵绵秦岭,北阻滔滔黄河,西拱巍巍华山,东瞰幽幽函谷。是天下闻名的古关重镇。

古潼关城池高大雄伟,地势高亢险峻,境内沟壑纵横,攻守兼备,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据成书于唐宪宗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上跻高隅,俯视洪流,盘纡崚极,实为天险。……河山之险,逦迤相接,百二之固,信非实也。”又据明朝的《华州志》则言道,“潼关南薄山,北阻河,中通一径,车不得方轨,马不得成列,一夫当关,亿万之众不可逾也。”“畿内之险,唯潼关与山海关为首。”这是《山海关志》对潼关古城的记载,由此可见潼关古城的险峻和地理位置的重要。在古人的笔下“百二重关”“三秦锁钥”“四镇咽喉”等成为潼关的代称。

潼关最早的战争是黄帝和炎帝的阪泉之战,黄帝炎帝部落联盟和蚩尤部落的桃林之战。可以这样说,阪泉之战和桃林之战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也可以说,潼关是我们华夏族的“龙兴之地”。

潼关自建关以来,有记载的战争就有一百多次。很多战争直接决定了王朝的兴衰。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潼关卫志序》云:“虽周秦以前不可考,而汉,晋,隋,唐,以及宋,元,历数千年,其间帝王肇兴,无论开创守成,攻守战伐,凡有事于秦者,靡不以关为厄塞险阻,以决成败安危之机。”最为代表性的有:唐哥舒翰战安禄山,明孙传庭战李自成,抗日军民守潼关等战争。哥舒翰失潼关成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孙传庭战死潼关,明史叹到:“传庭死,明朝亡矣!”。潼关军民在此抗击日寇八年,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北水关雄踞黄河之上,河水激流澎湃,浪声震天,似乎有千军万马在嘶鸣呐喊。所以在潼关的战争史上,敌人很少敢从这里进攻。只有唐朝哥舒翰兵败时唐朝的军队急于从此处进城,因拥挤而掉入黄河的不计其数。大诗人杜甫登上城楼,抑制内心的悲愤写下了“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的呐喊。抗战时,这里又是抗日的最前线。中国军队在此上演了一幕幕英勇的壮歌。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雄伟壮丽的景色。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无不登临,或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或凭吊历史,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其中最著名帝王有李世民,李隆基,康熙,乾隆。诗人更是举不胜举,其中杜甫和张养浩最为著名。

潼关应战事而兴,也因战事而毁。潼关古城的高大建筑多毁于战火。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狂轰乱炸,使潼关的文物惨遭破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支援三门峡水库建设,潼关古城又进行了整体搬迁,雄伟的潼关古城历经千年,终于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