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金谷时危悟惜才

金谷园图

唐代诗人武元衡写了一首七律《摩诃池宴》:“摩诃池上春光早,爱水看花日日来。秾李雪开歌扇掩,绿杨风动舞腰回。芜台事往空留恨,金谷时危悟惜才。昼短欲将清夜继,西园自有月裴回。”

诗的大意是:摩诃池上春天的景色来得比较早,喜欢在水边赏花的人们几乎每天都来。雪一般盛开的李花掩映着歌女的玉扇,春风吹动的杨柳绿枝如同舞女的细腰。长满乱草的荒芜平台上所发生历史往事不知留下了多少遗恨,金谷园面临危难的时刻才醒悟要爱惜人才。白昼欢娱的时间太短想在清静的夜晚延续,西园的上空自有美好的月亮在那里徘徊等待。

首联以白描的手法点明了时间、地点、场景,一派春暖花开、游人如织的春游景象跃然纸上。摩诃池是唐代成都城中一座风景秀美的人工湖,时人有“珍木郁清池,风荷左右披”的描述,是泛舟赏景的胜地。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凡夫俗子,都爱到此游览,诗人杜甫、薛涛、孟昶、高骈等都在此留下赞美诗句。晚唐名将高骈写的七绝《残春遣兴》就颇为风流俊逸:“画舸轻桡柳色新,摩诃池上醉青春。不辞不为青春醉,只恐莺花也怪人。”游览摩诃池的风气大约在中唐开始盛行。公元807年,武则天的曾侄孙、49岁的武元衡到成都担任西川节度使,任职5年期间,这位才情甚高的地方长官喜欢把避暑、宴饮乃至送别等活动都安排在摩诃池。这首《摩诃池宴》就是即兴佳作。

颔联采用对比与拟人的手法生动描绘了摩诃池上秾李绿杨、歌舞升平的画面,人面与李花相映,绿杨与轻腰同舞,画面动感十足,对仗工整,“雪开”对“风动”,“扇掩”对“腰回”,好一幅文人雅士及时行乐图。

颈联则笔锋一转,借用西晋时期“金谷园”盛极而衰的典故,感叹眼前好景不长、盛事难再。金谷园是西晋富豪石崇所筑,极尽奢丽。晋武帝夺取魏国政权最大帮凶与儿女亲家贾充之孙贾谧,“其骄宠奢侈逾度,室宇崇僭,器服珍丽。歌僮舞女,选极一时。开阁延宾,海内辐凑。贵游豪戚及浮竞之徒,莫不尽礼事之,……皆傅会于谧,号曰二十四友。”他们经常在洛阳西北郊金谷园聚会。此“二十四友”文学集团的著名人物,包含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潘岳(潘安),吴国才子陆机、陆云兄弟,以《三都赋》享誉的左思,奢侈名人石崇,以及其后于五胡乱华初期以孤忠博得后世莫大尊敬的刘琨。可谓是胜友如云、人才济济。谁知世事难料,八王之乱中,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诛杀贾后(贾南风,贾充的女儿,晋惠帝的皇后)等人,贾谧也被杀,石崇及“二十四友”中的骨干潘岳、陆机等相继被害,金谷园逐渐衰败,人去楼空,一片荒芜。唐代诗人韦应物《金谷园歌》写道:“嗣世衰微谁肯忧,二十四友日日空追游。追游讵可足,共惜年华促。祸端一发埋恨长,百草无情春自绿。”正是这段历史的生动写照。诗人借此典故暗喻摩诃池的未来:盛极必衰,感叹世事无常、人生短促。

尾联则紧承上联,表达了人生苦短,何不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的心情。裴回亦作“徘徊”,彷徨徐行貌。“昼短”与首联“日日来”相呼应,“清夜”与颔联动感十足的画面相对比,全诗构思精巧、前后呼应,起承转合,一气呵成。

武元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宰相。他从小就天资聪明,才华横溢,还有很高的颜值,甚至有“唐代第一美男子”之称。建中四年,他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诗赋文佳,金榜题名,位列进士榜首。后因工作出色,连升三级,贞元二十年,武元衡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唐德宗称赞他说:“这人真是有宰相的才能啊!”后来武元衡确实成为了铁血宰相。他政治上的主要成就是致力于削弱藩镇割据,以强硬手腕为宪宗削藩立下了赫赫功勋,但也招致藩镇割据势力的忌恨,在去大明宫上朝时被刺杀身亡。武元衡还擅长写诗,是中唐时期有名的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诗人宰相。根据《旧唐书》记载,武元衡擅长五言诗,很多人都喜欢传抄他的诗篇,并且配上乐曲传唱。他的诗以藻华绮丽、琢名精妙著称。唐末张为著的《诗人主客图》中,称武元衡为“瑰奇美丽主”,以赞其诗歌之美。

“金谷时危悟惜才”是全诗的诗眼,是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只有在面临危难的时候才知道应该珍惜什么样的人才。以贾谧为核心的“二十四友”集团是晋朝豪族势力的典型代表,其中也不乏学富五车的风流才子,但其自大、自满与骄恣纵欲的生活方式和挥麈“清谈”的风雅政治,导致了晋朝政治的松懈怠惰。当国家危急时刻,清谈人物懦弱、卑鄙、贪婪、颟顸、自私自利以及无耻人格得以充分暴露,糜烂生活与颓废风俗并发的道德堕落,是晋朝政权所以轻易倾覆的致命伤。后世历史学家沉痛指出:“清谈灭晋”,可谓是一语中的。晋朝豪族对国家社会巨大腐蚀力影响深远,仅仅四分之一世纪时间,一个新兴朝代与统一国家迅速解体,八王内乱与五胡乱华相续下,中国不可收拾的大分裂局面最终形成。

“金谷时危悟惜才”一句也深刻揭示了历史上“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的人才规律。永嘉之乱后,金谷“二十四友”之一的刘琨则从“清谈”中幡然醒悟,据守晋阳近十年,抵御前赵。刘琨承平时代并未得志,世乱才识忠贞,在豪族中是少数中的少数。但刘琨最终在孤独奋斗环境中,被撤退到江南的豪族主流派陷害而牺牲。历史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面临危难时,才能真正认识到人才的珍贵。晋文帝重耳四处流亡时,多亏了五位贤臣相助才得以成为春秋霸主之一;汉高祖刘邦被围困白登山时,是陈平用奇计帮助解围。秦国兴,靠的是广聚天下之才;明朝亡,失在滥杀良臣良将。战国时代,秦国秦昭王年幼继位,大权旁落,“秦王之国危如累卵。”他求贤若渴,希望找到可靠的人才来辅佐自己。魏国的范雎被引荐给秦昭王后,一番深谈,秦昭王为其深谋远虑所折服,后拜为丞相,成就了秦国一代帝业。

正如李斯所评价的:“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明末皇帝崇祯17岁登基,他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勤勉和贤能超过了明朝历代帝王,但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用人不专,滥杀大臣,崇祯一朝换了54个内阁,14个兵部尚书没一个好下场,尤其是冤杀抗后金名将袁崇焕,致使明朝元气大伤,终未逃脱社稷颠覆的命运。清朝康熙朝时的名相张廷玉在《明史·流贼传》中曾这样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由此可见,文无汉代张良、陈平那样足智多谋的良臣,武无唐朝李靖、郭子仪那样挽狂澜于既倒的猛将,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责编:韩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