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功绩之平定三藩: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皇朝

康熙在生擒鳌拜之后,在内部强调了皇权,巩固了朝政,然后接着康熙的目标就转到了三藩。平定三藩后,大清才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相比鳌拜,平定三藩是更困难,更大一件事儿。平定三藩,直接影响到国运,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皇朝,意思就是如果失败则会灭国。

三藩其实都是清朝刚入关的时候投降清朝的一些明朝的将领。他们分别是尚可喜,耿仲明,还有一个叫做李定国,但是这个叫李定国的在同敌人作战的时候失败,在桂林自杀了,这个人是一个硬骨头,在自杀前竟然也把自己的儿子给杀了。

他只有一个儿子,所以无人袭封,但是他有一个女儿叫做孔四贞,这个孔思珍她嫁给了孙延龄,那么这个贵州就由孙延龄驻守了。最后一个蕃王,也是三个蕃王势力最大,威胁最大,他就是吴三桂。

吴三桂向来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他背叛明朝皇帝,就是他引大清的兵马入关的。这几个蕃王以前主要是帮助清朝抵抗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他们打了数年,最后农民军以失败而告终。他们自然立了大功,受了封,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派他驻守贵州还有云南。

其他二个蕃王分别也有各自驻守的地区,这就是三藩。他们几乎覆盖整个南方。当时因为大清的八旗兵主要是驻守北方,所以没有多余的兵力布置于南方。吴三桂做了平西王后,私下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兵马,而且,他利用地理优势对周边地区进行贸易。

他把前明留下的田地近千倾都据为己有,所做的这些获得的利润,他都用来打造利器,暗地里招兵买马,而他每天还以各种理由,让朝廷供给大量的白银,他还擅自的任用或者指派官吏,他虽然没有明刀明枪的对抗朝廷,但所作所为不言而喻。

康熙都看在眼里,心想三蕃不撤,大清就有亡国之忧,但由于三蕃的实力太强,就连朝廷也不敢轻易撤蕃当时,康熙在寻找机会,当康熙决定撤蕃的时候,太皇太后,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就不赞同,因为她认为还没有到时候,不太保险。

因为一旦惹怒了这些蕃王,将会有灭国之灾,但雄才大略的康熙不这么认为,康熙认为撤蕃宜早不宜迟,不然他们的势力会越来越大,朝廷因为要养着他们,再过几年国库就要空了,而且现在边疆还不稳定,所以尽快撤蕃,统一关内,是当务之急。

因为撤与不撤的争论,孝庄与康熙争的面红耳赤,但根据康熙敏锐的政治感知,他依然决定撤蕃,但他一直在想如何下达这个命令,说来也巧,这个时候正好尚可喜因为年纪大,身体多病,想告老还乡了,于是就给皇上了奏折,准其,并请求儿子继承蕃王之位,留下驻地。

康熙批准了他回乡告老,但拒绝了让其儿子继承蕃王位。这一下,惊到了吴三桂与另外一个蕃王,他们不知康熙到底对待他们是什么政策,所以就想到一个法,试探一下,于是他们就假装的主动向康熙提出自愿卸去蕃王位,回其老家。

康熙看到这样的奏折后,一时也是难不定主意,于是就与大臣召开会议,大部分大臣都认为吴三桂这样的举动是假的,他们认为朝廷一旦批准,吴三桂他们势必会造反。雄才大略的康熙立即说:“蕃王们早就有了背叛朝廷的心,今天不撤蕃,他们也许明天就会反,还不去早撤早反,来个当机立断。”于是,康熙就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果不其然,吴三桂很是不服,心想自己怎么也是为大清立过开国之功的,怎么说撤就就让个稚嫩的康熙给撤了,于是二话也没说,就反了。吴三桂在自己驻守的云南起事,为了得民心,他竟然有换穿上了明朝的官府,还厚着脸皮,到被他害死的永历皇帝的坟前涕泗横流。

吴三桂当即立下誓,说要为其报仇,真是虚伪至极,但人们并不愚蠢,没有人相信吴三桂的伎俩。造反之初,吴三桂打到还挺顺利,他在南方的势力很大,南方几乎都让他占领了,于是他有勾结其他两个蕃王,其他两个人见吴三桂得势,于是就同他一起叛乱了。

这样一来整个南方都落入了叛军的囊中了。但是康熙看出了这几个蕃王都是纸老虎,表面势大,实际内虚,于是康熙一边调配兵将,一面把打击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吴三桂,对待其他二个蕃王,康熙实行了诏安的举措。

所谓恩威并施,打吴三桂给另外两个王震慑力,安抚两位王,给吴三桂其精神的打击,不久,他就撑不住了。其他蕃王见吴三桂这就要塌了,都归顺了朝廷。吴三桂也知道自己是成不了功了,临亡之前,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自立为了皇帝,当上皇帝不久,他就生病了,不久就死了。

平定三藩这场战争一共进行了八年,它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皇朝,是康熙伟大的政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