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里的中国

规圆矩方 正品立身

提起晋中,久负盛名的晋商大院文化是晋中的文化标签之一,而在各具特色的大院中,灵石王家大院首屈一指,享有“王家归来不看院”的美誉。

在灵石的王家大院 “存厚堂”书院里有这样一桢由清代学者翁方纲所撰书的匾额:

“规圆矩方,准平绳直,

祥云甘雨,丽日和风。”

说的是:

“画圆描方,测平量直,得有工具;

兆祥之云,适时之雨,须丽日和风。”

国法家训,是为人做事的准则,风和日丽,是国泰民安的条件。再仔细看这块匾额, “矩”字上多加了一点,这是雕刻家的疏忽吗?如果是疏忽,为什么一直在重视耕读的大家,悬挂历代?

原来这块匾额背后的深意,是要告诉我们,做人要多一点规矩,才能正品立身。

王家大院以其雄伟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家族文化内涵闻名。院舍鳞次栉比,面积规模庞大,是一处相对独立封闭的住处。

三千人聚族而居,延续二百余年,院与院隔而未隔,人与人疏而不离,和睦相处,长幼有序,经商居官,各行其是,是什么让他们如此长久合族而居却相敬如宾呢?

细究其理,是“规矩”在无形中维系着这个大家族,才有了王家迄今700年的发展史,才有了王家八代鼎盛的晋商名门望族之誉,是天人合一的典范。

院子–家---中国人的价值观养成之地

如果说王家大院的整体建筑格局严格的按照中国人的法度、礼仪建设而成。在这个院落里生活的王家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典型代表。这是从传统中国生活方式里走出来的王家人,也是是浸润了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普通的中国人。

王家人将北宋贤士张思叔的《座右铭》作为自己的家训。

“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正,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做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来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

从做人道理到体态管理,从生活起居到仪容整洁,从社交礼仪到修心养性,王氏家训无不涵盖了一个普通中国人自小接受的润物细无声式的价值观的养成方式。

“礼义廉耻、孝悌忠信,是王家族人世代尊崇的道德标准,王家的家训家规不仅诵在口头上,而且表现在门楣、匾额、挂落、墙壁、家什上,使族人抬头见规则,行走受熏染,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儒家道德文化的陶冶和教育。”

王家人十分尊崇 “程朱理学”,把《程子四箴》和朱柏庐《先贤家训》全文雕刻在直径1.4米的平面圆形青石上,嵌于大门内东西墙壁,加上自己家的《王氏家训》,让王氏族人时时处处诵读温习,检点反省。

这也好似《礼记 大学》里讲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的缩影。

这是自古以来每一个拥有儒家思想的中国精英阶层特别尊崇的精神内核。也是远在晋中腹地,灵石王家大院里,这个以农兴商,以信取利,以义助民,以忠报国,做事先做人,发达后惠及桑梓,兼济四方,赢得社会各界的高度信赖的大家族绵延数百年的最终理想。

如今,经历了数百年沧桑岁月洗礼的王家大院以其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和深邃厚重的文化底蕴,数百年来影响之远,这其中与王氏家族的家风、家训的教化和育人的价值观的培养密不可分。

必要的到达

这些院子之所以屹立数百年,也是数百年前院落主人的气节和思想一种无声的表达,这些院子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岁月的洗礼,这些院子和她背后的精神一脉相承。

去看这些大院,其实是我们每一个国人一种必要的到达。

这些大院,看似是王家人数百年春风化雨的积淀,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薪火相传。

如今我们在仰望其瑰丽的建筑艺术,管中窥豹探询其中的精神奥义时,如何更好的接纳和传承这背后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才是当下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基层员工、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官员,到达此处要思考的问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