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安徽桐城张氏父子宰相敬和谦让礼传家

桐城张氏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学圃,晚年更号圃翁,清代名臣,安徽桐城人。清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历任侍郎、经筵讲官、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先后任纂修《大清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著有《笃素堂文集》《存诚堂诗集》《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张英一生廉俭礼让,“终生让路,不失尺寸”,德行操守为世楷模。有关他“六尺巷”的故事,至今仍传颂乡里,为人感佩。

六尺巷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历任文渊阁、文华殿、保和殿大学士及户部、吏部尚书。入仕为官长达50年,“历得三朝,遭逢极盛”,卒后谥文和。曾先后纂《康熙字典》《雍正实录》,并充《明史》《国史馆》《清会典》总纂官。著有《传经堂集》《澄怀园语》等。张廷玉平和儒雅,学问优长,立身唯谨,理政以慎,刑尚宽平,人赞其“既哲亦既明”。

桐城张氏举业不断,名宦迭出,遍为人知。张英、张廷玉“父子双宰相”(清代不设宰相,但张英、张廷玉都担任过大学士之职,张廷玉还出任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其优良家风还绵泽后世,先后出现“三世得谥”(张英,谥文端;张廷玉,谥文和;张若渟,张廷玉第七子,谥勤恪)、“六代翰林”(张英;张廷玉;张若霭,张廷玉长子;张曾敞,张廷玉之孙;张元宰,张廷玉之曾孙;张聪贤,张英六代孙)等人文盛况,有“门族清华,世代簪缨”之誉。

张廷玉

张英故居“笃素堂”

张英府邸“笃素堂”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康熙御赐匾额。因张英、张廷玉父子先后官至大学士,乡人称为相府。

张氏相府位于桐城老城区西南隅,占地面积二万余平方米。整体格局为三区(东区、中区、西区)六路,坐北朝南,横向并列。每路建筑五至六进不等,间以回廊庭院。厅堂宏敞,居室多为二层小楼。主次分明,错落有致,青砖黛瓦,朴实素雅。府中点缀有“五亩塘”、“花厅”、古玉兰树等园林小品,北墙外为“六尺巷”。今建筑留有少量遗存,但遗址保存完整,为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氏相府为江淮之间规模较大的文人士大夫宅第,具有徽派建筑江北过渡带的典型特征,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桐城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聪训斋语》

桐城张氏家训《聪训斋语》

张英撰写的家训《聪训斋语》,是留给后世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他集自己一生官场仕途、为人处世的经历体会,以“立品、读书、养身、择友”为主要内容,要求子孙“务本力田、随分知足”,在日常生活中感悟读书、立身、做人、持家的道理。他把家训概括为四句话: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其核心理念就是要求子孙廉俭礼让,谨言慎行,勤苦读书、乐闻规劝,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聪训斋语》于康熙年间刊行于世,广为流传,为诸多名流大家所看重。曾国藩对其推崇备至,认为《聪训斋语》“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因此要求曾氏子弟人手一册,认真学习领会。

《澄怀园语》

《澄怀园语》

《澄怀园语》是张廷玉花费大量心血撰成的,里面汇集了自己数十年“意念之所及、耳目之所经”的处世经验和人生感悟,旨在继承其父张英的治家为官思想,同时告诫子孙后人“知我之立身行己,处心积虑之大端”。

在《澄怀园语》中,关于为人处世,张廷玉认为心乃自身之宝,为人要善良,不可生恶念。关于为官从政,张廷玉强调居官清廉乃分内之事,“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他要求子孙后人做官“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

同其父张英的家训一样,张廷玉的《澄怀园语》也对其子弟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四个儿子若霭、若澄、若淑、若淳等都先后入朝为官,政绩显著。这与张廷玉的教导和《澄怀园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所以,后人对此书评价很高,清人沈树德认为:“《澄怀园语》四卷,皆圣贤精实切至之语。修齐治平之道,即于是乎在焉。”

桐城张氏家训摘编

读书

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

——摘自张英《聪训斋语》

【译文】

认真读书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敬,谨守田产的人不会受到饥饿的威胁,积德行善的人不会倾覆倒下,慎重选择交友对象的人不会一败涂地。

立品

言思可道,行思可法,不娇盈、不诈伪、不刻薄、不轻佻。

——摘自张英《聪训斋语》

【译文】

对自己的言语要考虑值得人们称道,对自己的行为要考虑值得人们效法,不骄傲自满,不狡诈虚伪,待人不挑剔无情,举止要稳重。

守廉

使我为州县官,决不用官银媚上官。

——摘自张英《聪训斋语》

【译文】

假如让我为官一方,我决不会用钱来取悦我的上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