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木石图》真迹被发现 预估今秋可以卖出4亿港元

香港佳士得宣布,经其鉴定,由日本收藏家向其提供的一幅作品,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水墨纸本手卷《木石图》真迹。该作品将领衔香港佳士得2018年秋季拍卖,预计成交价格将超过4亿元港币。

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魏蔚表示,这幅《木石图》就是传说中流失海外的苏轼原作,也是大家常在教科书中见到的《木石图》。该作中不仅有苏轼的笔墨,也有“宋四家”之一的米芾题跋,得以全貌呈现。

佳士得中国书画部副总裁及资深专家游世勋亲历了这件作品的发现过程。据他介绍,佳士得能找到此作缘于去年藤田美术馆藏品的拍卖,在日本征集藏品的过程中有收藏家打来电话说收藏有这幅作品。

游世勋说:“我们马上赶到日本关西,藏家拿出作品,盒子非常朴素。慢慢打开作品,正是我们学习美术史时那件苏轼的作品。也有国内专家曾找到这个家族试图回购,这个家族当时并没有意愿出售,谎称在二战时美军轰炸中烧掉了,因此一直保存到现在。”

《木石图》全卷连裱共长27.2×543cm,画连题跋长26.3×185.5cm,画心则长26.3×50cm。全卷可分三部分来看,首先是画心部分,描绘了一株枯木屹立在形状怪异的石头旁;第二部分为刘良佐和米芾的跋文;第三段则是愈希鲁和郭淐的跋文。鉴藏印共41枚,涵盖南宋、元代、明代等朝代人士印章。

在游世勋看来,这件作品开启了文人画的先锋,画作表现方式与宫廷宋代院体绘画不同。“苏东坡并没有去描绘花鸟和雄伟的山水去迎合皇室的需要,而是按照身边接触到的景物,并赋予其一定的精神性,画中的竹子、石头,甚至一棵枯树都被赋予了精神意义。”

他介绍说,相对于苏轼传世的书法作品,其绘画作品少之又少,此前认为可靠仅有三幅。《潇湘竹石图》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雨竹》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木石图》是唯一一幅私人收藏。

香港佳士得秋拍将于11月23至28日举行。

(新华社发,记者丁梓懿)

《木石图》流落日本已有七八十年

一般认为,苏轼传世至今的画作可谓凤毛麟角,除了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还有流落海外的《枯木怪石图》,也就是即将上拍的《木石图》。

北洋时期,《枯木怪石图》与《潇湘竹石图》皆为“风雨楼”所藏。曾做过吴佩孚秘书长的白坚夫当时买下了这两幅画作。

但此后这两幅画的命运走向了两个不同方向。

其中,《潇湘竹石图》流传有序。上世纪60年代,白坚夫将此画卖给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邓拓。该画后被捐赠中国美术馆,收藏至今。

1984年春,国家文物局组织谢稚柳、启功、杨仁恺、刘九庵、徐邦达等文物专家对《潇湘竹石图》鉴定,专家们经过鉴定认定邓拓保存并捐赠的《潇湘竹石图》是苏轼真迹。

2011年中国美术馆50年捐赠作品大展中,苏轼《潇湘竹石图》领衔展出。当时媒体将这幅画称为“苏轼国内孤本”。

《木石图》则被认为自抗战时便流入日本,此后一直难觅踪迹。有说法认为,这幅《木石图》被以超过万金的价格买下,入藏于日本阿部房次郎爽籁馆。若以此算来,该流落日本已有七八十年。(据中新网)

画作简介

《木石图》,描绘一株枯木庄严屹立于形状怪异的石头一旁,艺评家曾形容它们犹如在惊涛骇浪中若隐若现的庞然生物与巨龙。

苏轼是世人敬仰的文人、作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兼政治家,才高八斗,在宋朝文坛独领风骚。其艺术造诣极高,加上后来多次被贬官在外,人生阅历丰富,是中国文坛及政坛的一代风云人物。

苏轼的成就卓著,其真迹更是凤毛麟角,《木石图》成为史上最举足轻重的拍品之一。

画作裱成手卷,其后有题跋四首,包括同代著名画家兼书法大师米芾。苏氏与米氏均名列宋代四大书法名家。(据香港苏富比)

编辑:张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