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的这位妃子,存在感极低,祖上竟要求加入蒙古族

在封建社会,皇帝是天下的至尊,后宫女子成群。她们进入后宫,极少数的幸运儿能得到宠爱,扶摇直上,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给家族带来了荣耀和财富。然而,绝大多数的女人,却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往往都是老死宫中,有的籍籍无名,有的在史书上只留下只言片语。对这些女人来说,放弃了正常的生活,却终日被关在牢笼之中,一生凄苦无比。

比如说嘉庆的信妃刘佳氏就是这样的女人,按理来说,她也是正儿八经的妃子,但在清朝的档案之中,她却仅仅只是在册封为贵人、嫔、妃以及去世和下葬的时候轻轻提到。她的一生,仿佛就只是浓缩为这几个小小的画面而已。

她的出生日期没有记载,因此也不能确认入宫时的年龄,有人争议她是嘉庆还在当亲王时的旧人,也有人倾向于她是直接进入皇宫的。入宫后,她便被封为了“信贵人”。

在清朝内务府中,有一本叫做《鸿称通用》的书,曾经介绍过“信”这个封号,它是来自于满文的“akdacuka”,意思是“可靠”、“可依赖”,相对而言,这个词比其它莺莺燕燕的妃号,还是大气很多的。

嘉庆十三年,因为长孙出世,第二年又是五十大寿,心情很好的皇帝,便下旨晋封了几个妃嫔。信贵人有幸在这次得到了晋封,成为了信嫔。

不过因为她并非宠妃,也没有为皇帝生下孩子,所以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边缘状况。后来,也就一直停留在这个位置,并没有再得到晋封。

直到嘉庆驾崩的当年,道光皇帝继位,为了表彰这些伺候先帝的妃子们,信嫔再次得到了机会,被尊封为信妃。只不过实际上,她已经是信太妃的身份。

不过,信妃也没有当多久,就在两年之后的道光二年因病去世。正史中简单一笔交待她的死亡时间和下葬时间、地点,就没有留下这位女子的任何介绍了。

信妃确实没有历史的印记,然而她的家族却有些意思。她的先祖叫做刘麟图,是山海关副将,也就是吴三桂的下属。在清军入关的时候,他也跟着吴三桂一同降清,做了清朝的臣子。他被编入了汉军八旗中的镶白旗,还捞到了一个三等男爵的爵位。

他已经做了降臣,这也并不奇怪,毕竟当年为了活命,投降的人也不在少数。然而,他的后裔还不满足,似乎执意要彻底洗白。他们上书给清廷,说自己的祖宗刘麟图并不是汉人,而是在明朝的蒙古人。这些事情,清廷谁又去认真考证?于是允许他们此后不再姓刘,而且从镶白旗汉军迁出,改入了镶白旗蒙古旗。

从此刘麟图的子孙们都改成了蒙古名字,不再姓刘。比如第二子叫做钩塞,钩塞的儿子叫做金樑,金樑的儿子叫做保住,保住的二儿子叫做德昌,而德昌有三个儿子,其中三儿子本智就是信妃的父亲。

令人不解的是,刘麟图的后代们认为汉人做降臣不好意思,怕挨骂就改为蒙古人。但蒙古人也是降臣啊,而且还降了两次。一次降大明,一次降大清,有什么区别吗?

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个家族放弃了汉族刘姓,而信妃在宫中却是叫做刘佳氏。一般来说,入了旗的汉人女子,进宫之后,才会在自己的姓氏后面加一个佳字,但并不影响他们家族其他人的姓氏。那么,既然刘麟图的后代已经放弃了刘姓,又怎么会让信妃以刘佳氏身份进入后宫的?

这些已经过去的历史,由于资料的缺失,已经成为了迷,而供后人遐想和猜测而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