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我国历史上最窝囊的一场战役出兵3万人,灭敌仅5人!

在距离北京约八公里的地方有一座著名的石拱桥叫八里桥,估计在北京、河北通州的生活的朋友对这种桥应该不会陌生,它承载着一段沉甸甸的战斗历史。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在八里桥上爆发了我国战争年代杀敌最少、最惨烈、最窝囊的一战,但它也是清军最英勇的一战。

据史料记载,在1860年8月,由于天津大沽沦陷,再加上8月底之时咸丰皇帝曾派使臣到天津乞求跟英法侵略者谈判求和,无奈最终还是失败了。英法联军决定继续北上,而当时清政府主战派的八旗亲王僧格林沁早已经在8月21日率领3万兵力在八里桥附近战斗部署,随时准备应战,对这场战役当时的僧格林沁可谓是志在必得。

僧格林沁当时拥有3万精兵,其中号称清政府成吉思汗最牛的铁蹄部队—蒙古骑兵约1万人,剩余的2万为步兵;僧格林沁亲王的策略是兵分三路分别截杀英国联军,而他最引以为傲的骑兵部队部署在八里桥上,要在这条上京的必经之路上灭敌,当时部队武器装备多为冷兵器为主,如长矛、弓箭这些;枪械和火炮之类仅有少量在装备,而且还是作战性能已经严重落后的滑膛枪、抬炮之类。

而当时的英法联军侵略者是在9月19日才开始对通州和八里桥附近进行战斗前的侦察,很快他们就发现并查清了清军的军事部署情况,于是在9月21日早上五点钟发起进攻,人数仅为八千人,军队装备的大部为威力巨大的火炮、杀伤威力强的滑膛枪等先进武器。

随着第一声枪响,清军就按僧格林沁亲王的之前的战略部署,摇着大旗,拿着弓箭、大刀等冷兵器立刻骑马冲上战场厮杀,他们呐喊着口号,不怕炮火,凭着一腔爱国之血只顾往前冲,最高峰的时候,曾冲到距离敌军约五十米的距离上;可惜的是过万的清军还是不敌敌军密集炮火的攻击,倒在了八里桥上,最后清兵只能撤退,以失败告终。

据统计,八里桥战役英法联军一共仅陈亡了3名士兵(法军3人,英军2人),受伤士兵也仅47人;此战役堪称中国历史上最窝囊的一战,战败的原因一方面是战略问题,我军的武器装备落后也是很大的一方面,所以军事强才能国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