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从名家李鹤年,年逾六旬钻研汉帛书有成绩,80多岁仍笔耕不辍

天津之所以成为一座文化重镇,因为它出现了一批在文化方面影响力出众的人士,他们共同为当地文化的繁荣添枝加叶。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因为许许多多共同为之而奋斗的人士而显得特别美丽。

这其中出现了多少书法家,多少画家呢?暂时还没人做具体统计,就凭直接观感觉基本就能确定,很多很多。本文这位80多岁的文化人士,就是天津地区众多书法家中的一位。

他叫赵伯光,是天津地区1930年代的人,现为中书协会员、天津书协会员。

走过人生大半旅程,他的书写人生,并不十分顺利……少年时他渴望练书法,却被生活所揪扯;年近50岁,才有机会正式将书法当作生活中的重要事儿——这时,一些荣誉接踵而至,但这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毕竟,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书法养生!

生于1930年代,注定要经历特别的历史时期:求学时,时局仍不定;工作时,新中国正在建设。在那个历史大背景下,一般人难免不受影响。

赵伯光自幼就对书法感兴趣,他拜当时的学者书法家李鹤年为师,掌握了基本的书写技巧。由于父亲早亡,他在母亲的抚养下,他上过私塾,和普通的学校。1950年,文从沈梦了解,17岁的他,加入了军队,用手中的笔写了许多宣传文章,也锤炼了他的书写能力。

好景不长,1957年之后,他先后在北大荒、工厂车间劳动,当过车间操作工、打铁工,转眼就20多年过去了。忙里偷闲,他还要抽空挥挥毛笔,一来可以慰藉一下精神上的倦怠,二来不能忘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1980年代开始,文艺圈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各种书法比赛相继展开,50多岁的赵伯光正式重拾笔端,参与多项书法竞赛并屡屡获奖。恍然间,他也成了天津地区的书法名人!

赵伯光的书法,也渐渐被更多人了解,他的书法熟通多体,但小楷是他的强项。他的楷书从临摹柳公权开始,又涉猎百家,结构严谨,稳重传神。他的书风,集古人所长又有创新。

按说,在60岁的年纪,他的书法基本上已经定型,谁知道,在一次活动中,由于对汉帛书的偶然了解,在仔细研究之后,他忽然,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目标:专攻“汉帛书”。

就这样,寒暑更替、一年一年,直到1996年,赵伯光携带着他的作品再次进入书坛,他的传统功力和深厚的书学造诣,获得了广泛的认可。随后出版的《中国书法大典当代书家作品集》,收录了赵伯光多篇“帛书”作品,而赵伯光的名字,伴随着他独特的书作而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

令人惊讶的是,近年来赵伯光在媒体很少出现,他的具体动向不清楚,毕竟是80多岁的人了。不过他的书法作品,在网上很多很多,有不少作品还是80岁左右创作的……

80来岁所创作的作品,丝毫不见老迈之气,足见他下笔提腕的功夫极高。我们愿赵老先生晚年安康,写写字,锻炼锻炼身体,劳逸结合享受时光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