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另类脸谱出卖李鸿章纳下投名状,袁世凯练兵之初的无奈

北洋的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三十八):投名状。

甲午战争之后,清廷乱作一团,环顾宇内,天大的骂名总要有一个人来承担,这个人就是古稀之年的李鸿章。在“舟人哪识伤心处”的叹惋中,李鸿章即将告别自己浮沉半生的宦海,背后是大清举国上下的悲痛莫名。此时晚清的庙堂之上也感到危机四起,维持清朝二百多年的国祚迫在眉睫,在波澜诡谲的时代大潮中,最可靠的当然还是兵权。在甲午战争中负责押运物资的袁世凯,曾向李鸿章进言请求编练新军,但被李鸿章冷冷地拒绝,因为袁世凯并不是他中意的人选。

在晚清的格局中,此时的袁世凯也算是李鸿章羽翼之下的门生,但是并非是淮军系统出身的嫡系故交。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急不可待的袁世凯也曾求告于李鸿章的对头翁同龢,这在李鸿章看来更是不可迁就的过失。所以最早负责练兵的是淮军系统的胡燏棻,而最早的这支新军,因为军饷羞涩规模较小,虽然也包括步兵、马队、炮队、工程营等四个兵种,但是只有4000余人,驻地就在袁世凯真正崛起的练兵之地天津小站地区。

而袁世凯也经历着人生的低谷期,他想到了自己的老大哥徐世昌。自光绪十二年考中进士,徐世昌在翰林院也坐了快十年的冷板凳,但是对于兄弟的请托特别上心,即使自己也只是一个穷酸翰林。他借助在京城为官多年的优势,积极为袁世凯牵线,但是即使遍访李鸿藻、翁同龢等庙堂大佬,看似仍然无人问津,一切只是因为袁世凯缺少一份投名状。

就在十年前,一位精神矍铄的老爷子在朝堂之上向慈禧保举袁世凯,这个人就是李鸿章。在徐世昌的建议下,要想投入翁同龢门下,就必须纳一份投名状,而这张投名状最好的祭旗人选就是与他缠斗了半生的李鸿章,此时的李中堂,所有的职务被撤得只剩下一个内阁大学士的虚职,这位叱诧半生的权臣,此时的凄惶无以言表。袁世凯怅然若失,在内心的纠结与挣扎中,他还是来到了李鸿章寓居的贤良寺。

在门庭冷落中,袁世凯步入厅堂,许久不见,曾经的幕主苍老了太多。“中堂再造大清,立下汗马功劳,现如此薄凉,仅有首辅之空名,不如暂时告退,养望林下。”袁世凯率先打破冷场,他是一个不太适合说谎话的人,而李鸿章也早已听出了端倪,他厉声打断:“罢了!罢了!慰庭,你是来给翁叔平做说客的吧,他对协办大学士汲汲以求,我若开缺,他便可推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我还是配说的,只要一息尚存,绝不开缺,你去告诉他,教他休想!”袁世凯赶紧唯诺告退,还能如此清晰的骂人,说明状态不错,袁世凯很欣慰。

但是此时的翁叔平,已是光绪指派的练兵全权负责人,别无选择的袁世凯,只有选择整理李鸿章的不良材料上奏朝廷,虽然对李鸿章并无多少影响,但是在翁叔平那里却效果斐然,在送走前来的拜会的袁世凯后,翁叔平在日记里写下:“此人可任也。”小站的新军,即将迎来新的主人。没有人知道在整理李鸿章奏折的那个夜晚,袁世凯时而仰望夜空沉默不语,继而垂泪,不忍下笔,背后有太多的无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