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到底有多强?扒一扒明朝的军制和那些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

明朝的兵制

明建国后实行卫所兵制,几个府为一个防区,设卫,卫的主官为指挥使。卫以下设千户所、百户所,所的主官为千户、百户。兵数大抵以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百户所有总旗二,各辖五十人,小旗十,各辖十人。兵士称“军”,世袭当兵,另编军籍。各卫所分别属于省的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统辖。卫所的数目:洪武七年(1393)为都司十七、行都司三、留守都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千户所六十五。永乐后增为都司二十一、留守司二,内外卫四百九十三,千户所三百五十九,总兵额二百七十余万人。明太祖初,以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屯田所供以军饷。

明朝部队分为京军(亦称京营)和处所军两大部分。京军为全国卫军的精锐,平时宿卫京师,战时为征战的主力。洪武初年,京军有48卫。成祖迁都北京,京师接近前线,京军多达72卫,并正式成立了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平时,五军营习营阵,三千营主巡哨,神机营掌火器,战时扈驾随征。以后,京军制度累有更易。此外,尚有拱卫皇帝的侍卫亲军,如锦衣卫和金吾、羽林、虎贲、府军等12卫军,以及附属御马监的武骧、腾骧、左卫和右卫等4卫营;处所军包含卫军、边兵和民兵。

卫军配置于内地各 军事重镇和东南海防要地。边兵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戍守军队,配置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9个军镇,史称“九边”。民兵是军籍之外、由官府佥点、用以维持处所治安的武装,内地称民壮、义勇或弓兵、机兵、快手,西北边地称土兵,西南少数民族地域有苗兵、狼兵等土司兵。此外,还有不同行业和阶层组建的矿兵、盐兵、僧兵(少林兵、五台兵)等,遇有战斗,常被召出 征,战斗停止仍回原址。

卫军重要是步军、骑军,东南沿海也置有水师。官府曾命福建、江浙沿海诸卫造船抗倭,使水师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卫军的兵器设备,不仅刀牌、弓箭、枪弩等冷武器制造优良,火器已占很大比例,铜铳、铁铳、地雷、各类火炮开端设备军队。中央还设立兵仗和军器两局,负责铸造火器。各省都司、卫所也遍设杂造局,专管所在卫所的武器修造。

明朝的军队建制是卫下辖千户所,千户所下辖百户所,百户所下辖总旗,总旗下辖小旗,小旗是最基本的作战单位。在正规军的394个卫所中,有65个守御千户所是独立设置不受卫的约束,它们一般都分布在要害地区或两卫之间无法衔接的部位。通常情况下一卫统辖五个所,兵员5600人;卫的指挥机关叫“指挥使司”,设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卫镇抚二人,从五品经历一人,从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吏目一人,从九品仓大使、副使各一人,各司其职,逐级负责。一个千户所下辖十个百户所,兵员1120人;千户所设正千户一人,正五品副千户二人,从五品所镇抚(镇抚是专管军纪的官员,百户缺员时可代百户行使职权)二人,从六品吏目一人,与上文提到的65个独立的守御千户所的官兵配置大体相同。一个百户所下辖两个总旗,兵员112人;百户所设正六品百户一人,从六品试百户一人。总旗下辖五个小旗,兵员56人;小旗管辖10名士兵。

明朝比较有名的兵种五军营

五军营是骑兵和步兵的混合体。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始分为中军、左哨军、左掖军、右掖军、右哨军,这支部队是从各个地方调上来的精锐部队,担任攻击的主力。三千营

三千营主要是由投降的蒙古骑兵组成的。也就是说,三千营实际上是以雇佣兵为主的。

组建三千营时,是以三千蒙古骑兵为骨干的,当然后来随着部队的发展,实际人数当不止三千人,三千营与五军营不同,它下属全部都是骑兵,这支骑兵部队人数虽然不多,却是明军最为强悍的骑兵力量,他们在战争中主要担任突击的角色。神机营

这是明军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士兵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铳后期又添置火绳枪。在明朝时候,这些火器被称为神机炮,许多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是丧命于这些神机炮下。这相当于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队。

火铳兵列队为三行,发现敌骑兵前进后,第一行首先发射火铳,然后第二行、第三行继续发射,在二三行发射时,第一列就可以从容装好子弹,形成完备而持续的强大火力。

此一战术最早为明初名将沐英所创制,是所有前填枪最核心的战术,领先西方二百余年,领先日本二百余年。

孝陵卫

明孝陵始建于洪武九年(1376年),洪武十四年初步建成,次年马皇后去世,就安葬于此。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葬皇太子朱标于孝陵之东。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与马皇后合葬孝陵,孝陵地宫正式启用。永乐三年(1405年),孝陵工程全部竣工。孝陵规模宏大,周长约22.5公里,四周建有围墙,今中山陵环陵公路原为墙基所在。为保卫孝陵,在朱元璋安葬之后的一个月内,即设孝陵卫和神宫监驻守。孝陵卫内并设'经历司',这就是当时的军事警卫机构,是作为专业性保护'孝陵'的部队。其中,有5600名官兵一卫,一卫中有5个所,每一个所中有1120人。这些官兵都是经过长期训练而挑选出来的。其中又挑选了500名精兵。精兵的选择标准:能骑马扬鞭,飞速奔驰,还要骑马跨过一道壕,越过一堵墙,并在马上开弓射箭,三箭中两箭者才为合格。

锦衣卫

锦衣卫,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1] 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明成祖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锦衣卫直接听命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清朝入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立锦衣卫。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銮仪卫。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一年。

关宁铁骑

所谓铁骑,不外乎两种解释:1 披挂铁甲的战马的骑兵,2 借指精锐的骑兵。因祖大寿和吴三桂的兵属于关宁军,才称其为'关宁铁骑'。 这与传闻中的铁血军团没什么关系,可证传闻为假。

而关宁铁骑也并非为孙承宗所编练,根据熹宗实录,天启六年袁崇焕上书辽镇军编制,依然沿用孙承宗所额定的编制,并没有关宁铁骑。到天启七年,户部尚书郭允厚疏言:'关门内外兵马自枢辅裁定,而后连匠役杂兵一万一千三百八十一员名在内共一十万七千三员名马骡五万三千八百五十二匹头 。'又一次证明关宁军依然是孙承宗所定编制。

根据《明档》记载,崇祯元年三月前后,有约十万众蒙古部落归顺明廷,被时任辽抚安置在锦州附近,辽镇将领即从中招募大批精壮善战之夷人充做家丁,时锦州总兵祖大寿更直接将部分蒙古人整编为降夷左右营,以蒙古部落首领为将,成为了祖大寿直属指挥的一直精锐军队,人数约三千人左右。

关宁铁骑也并非袁崇焕所编练,袁崇焕被任命蓟辽督师是崇祯元年四月,七月入都见皇帝,后面一直忙着平兵变,策划杀毛文龙,然后就是己巳之变被捕下狱。短短一年多时间并未来得及对关宁军做出变动。梁启超《袁崇焕传》与金庸所著《袁崇焕评传》也均无关宁铁骑的记载。

袁崇焕下狱后,祖大寿成为了辽军方面的军事首脑,任辽镇总兵官。从此,以祖大寿为首的以降夷为主要战力的祖家军跨上了主导明代辽东十数年的历史舞台。随着崇祯八年,祖家军的将领祖宽、祖大乐带以降夷家丁为主的部队入关剿匪,祖家军的善战之名即在关内传开,至崇祯九年,有人开始以'关宁铁骑'称呼祖大寿所领的以家丁为主力的祖家军。

吴三桂其父为吴襄,与祖大寿是姻亲关系,也属于祖大寿军事家族内的一员。当祖大寿于松锦之战投降于皇太极后,吴三桂即成为祖家军在明朝辽军方面的代表。其麾下三千家丁也成为其所依赖的重要战力。

秦军

明末历史中秦军无论是对鄂尔多斯、对蒙古、对清军还是对农民军都是明帝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号精锐部队秦镇号称“吃的饷少打的仗苦”。

决定明清气运的锦州决战时,以吴三桂为的辽西武将带着私军不打声招呼就先走一步了临阵脱逃的关宁军倒是毫无伤地返回宁远了,可这引了明军十万大军炸营。这种大溃地千古奇闻在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当时滚滚的南逃洪流中只有三万秦军屹然不动。其后几百秦军决死突击的气势,也能把皇太极御营正黄旗卫士吓得逃跑,逼得皇太极几乎亲自拔刀。危险过后皇太极气得大骂:打败也就算了、被冲垮也就算了、逃跑也就算了、居然逃跑前都不知道来报个警,这也能算是御营近卫么?可惜秦军实在太少了,而且武器太落后的,给的军饷也太少了。要是洪成畴带的十三万大军都是秦军那肯定就该皇太极哭着回寨了。

天雄军

卢象升的兵.据高迎祥和李自成讲,他们最怕的明军,就是天雄军。

比如关宁铁骑,虽然战斗力强,但都是骑兵,冲来冲去,死活好歹都是一下子,但天雄军就不同了,比膏药还讨厌,贴上就不掉,极其顽固,只要碰上了,就打到底,不脱层皮没法跑。

天雄军的士兵,大都来自大名、广平当地,并没有什么特别,之所以如此强悍,只是因为卢象升的一个诀窍。两百多年后,有一个人使用了他的诀窍,组建了一支极为强悍的部队,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曾国藩。没错,这个诀窍的名字,叫做关系。

和曾国藩的湘军一样,卢象升的天雄军,大都是有关系的,同乡、同学、兄弟、父子,反正大家都是熟人,随便死个人,能愤怒一堆人,很有战斗力。

但这种关系队伍,还有个问题,那就是冲锋的时候,一个人冲,就会有很多人跟着冲,但逃跑的时候,有一个人跑,大家也会一起跑。

比如曾国藩同志,有次开战,就遇到这种事,站在后面督战,还划了条线,说越过此线斩,结果开打不久,就有人跑路,且一跑全跑,绕着线跑,追都没追上,气得投了河。

卢象升没有这个困惑,因为每次开战,他都站在最前面。

戚家军

戚继光的基层战术单位是「车」或是「队」,车营及辎重营是「车」,马营及步营是「队」。马营及步营是第一线主力战斗部队,全营官士兵全部挂精良甲胄上阵,车营及辎重营是辅助支持部队,车正(含)以上官佐才有挂甲,车兵不挂甲。

戚继光的部队在明朝来说,火器比应该算是最高的,且用的是鸟铳,只差在重炮威力与数量均等少于京营。

车营火器比为 43.60%,马营火器比为 42.57%,步营火器比为 48.02%,辎重营火器比为 58.70%,其中以辎重营火器比最高。戚继光蓟州练兵编组的部队火器数量及比例是同一时期全世界;「最多量也是最高比的火器部队」,同一时期的欧洲正流行西班牙大方阵,单一大方阵规模相当于明朝的「营」,单一规模的西班牙大方阵配付的火器比为22.38%(不含炮兵)。日本战国大名是以「备」为基本战术单位,也是相当于明朝的「营」,一个战国大名的「备」(百万石大名本阵备例外)火器比为20.98%。此时的全世界只有奥图曼的新军(就是近卫军)火器比约在30%以上还有得一比。

戚继光的最基层战术单位的「车」与「队」的人员编组与武器配备可以搭配形成营阵或是自我独立作战,相比其它世界各国的基层战术单位,较注重大军阵的互相搭配,独立作战的职能相对弱了很多,这是明朝与其它国家在部队编组上最大的不同点。

可以说,大明帝国的戚继光蓟州十万兵,是当时全世界编组最先进,武器最精良,训练最扎实,待遇最优厚的无敌雄狮。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