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就像蠢萌蠢萌的海参,遇险就抛出腔肠轻装逃生,屡试不爽

当遇到天敌偷袭过来时,海参会迅速地把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吐出来,让对方吃掉,而自身借助排脏的反冲力,逃的无影无踪。当然,没有内脏的海参不会死掉,大约50天左右,它又会长出一副新内脏。

宋朝的文治与富庶自不待言,虽然被辽西夏金元轮番蹂躏,却很有韧性,存在了300多年。宋朝救命有一绝招,就像蠢萌蠢萌的海参,平时缓慢蠕动,关键时刻遇险就抛出腔肠轻装逃生。

无险可守的都城开封让北宋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北宋只能大兵屯集开封被动防御,丧失进攻的机动性,只能养兵,却没法打仗。1067 年正月,宋英宗撒手人寰,由于当时财政极度困难,朝廷甚至不得不削减英宗的丧葬费用。

跟后来的晚清政府一样,宋朝自身财政拮据,面对辽西夏金元入侵常打败仗,割地赔款续命屡试不爽。

澶渊城下之盟

一、澶渊之盟

景德元年(1004 年)八月,辽军在辽圣宗和萧太后的亲自指挥下,以收复“关南之地”(指后周世宗北伐时夺得的瀛州、莫州以及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一线以南的地区)为名,再次大举南侵。十一月间进逼黄河北岸的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

澶州又称澶渊,距离北宋首都开封不过一百公里。当时形势极为严峻,前方急报一夕数至,宋廷上下一片震恐。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要求真宗即刻御驾亲征,以鼓舞士气,安定人心,击退辽军。

十一月二十四日,辽军对澶州北城展开三面围攻。辽军主帅萧挞凛身先士卒,向宋军发起进攻,却被宋军的强弩射中额角,于当晚死去。这一意外,使辽军士气大挫。

高琼(935―1006年),少时凶猛无赖,沦为强盗,后周时期于王审琦部下为将,后入晋王赵光义(宋太宗)藩邸。他屡立战功,不识字而晓达军政。累赠至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卫王,谥号“烈武”。

寇准和高琼力排众议,坚持要求真宗过河以鼓舞士气、激励人心。高琼甚至用马鞭抽打给真宗抬轿的卫士,促令前进。于是,宋真宗登上北城城楼,打起龙旗,张开黄伞,澶州内外的宋军官兵顿时高呼万岁,士气大振。

相形之下,辽军士气则更加低落。萧挞凛一死,辽军已经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宋真宗登临澶州北城,更是让辽军骑虎难下。双方相持之下签订澶渊之盟——开启宋辽一百二十年的和平。

主要内容:

1. 宋朝每年给辽朝绢二十万匹和银十万两,以为“助军旅之资”。

2. 双方沿边州县各守境界,严格制止对对方边界的非法侵入。

3. 双方均不得接受对方逃亡人员,对逃入对方境内的人必须遣返。

4. 双方交界处的城池和边防设施可依旧保存 葺,但不得增针对对方的军事设施。

5.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萧绰(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她摄政期间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

此外,双方还就外交礼仪和彼此名分地位作了约定:双方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彼此以“南朝”和“北朝”称呼对方。这种虚构的亲属关系实际体现了双方的平等地位。

和议达成后,两军班师。宋真宗如释重负,不胜欣喜,便赋诗一首,以志其事:

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

旌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

锐旅怀忠节,群凶窜北荒。

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

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

并将这首诗镌刻于石,命名为“回銮碑”,又称“契丹出境碑”,立在宋真宗用过的御井旁。

契丹出境碑

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力量相对均衡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

二、庆历和盟

西夏建国后,元昊上表宋仁宗要求承认他的皇帝称号,宋朝自然不愿意承认,并下令削夺赐姓和官爵,停止与夏的互市,并在宋夏边境张贴榜文,悬赏重金捉拿元昊。

北宋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040—1042 年)的三年中,元昊多次发动了对宋的战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康定元年延州附近的三川口之战、次年二月六盘山地区的好水川之战和庆历二年的定川寨之战。三次战争都以元昊胜利而告终。

元昊虽不时叫嚣要直捣中原,但夏宋之间的连年战争使夏财力匮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边界互市的关闭造成夏境内生活必需品奇缺。而夏辽关系恶化,使夏开始寻求媾和。宋朝在经历几场战争后也趋向媾和。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订立了庆历和盟。

主要内容:

1.宋朝承认了西夏的实际地位,而元昊以“夏国主”向宋称臣。

2.宋每年赐给夏银、茶、绢帛共二十五万五千,并恢复双方边境的榷场。

此后元昊在他的夏国行使君权,与皇帝无异。

被金人俘虏的宋徽宗(右)和宋钦宗(左)

三、天文赔款数字与靖康之耻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 年),金军再次兵临开封城下。上一年金军围攻开封时,为便于逃跑,宋徽宗任命皇太子赵桓为开封牧,企图让儿子以“监国”的名义替他挡住金兵,随后又在李纲等人的劝说下,诏命传位于太子赵桓,自己退位,称“道君教主太上皇帝”。

这次的宋钦宗内心依旧畏敌如虎,根本不相信宋朝军民能够挽救危亡。因此,汴京保卫战刚刚开始,宋钦宗就接连派使者向金兵乞和,对李纲唇焦舌烂的战况分析,只是敷衍搪塞而已。

金方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议和条件:

1.索要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绢彩各一千万匹,马驼驴骡各以万计;

2.尊其国主为伯父;

3.凡燕云之人在汉者必须全部归还;

4.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之地(史称河朔三镇);

5.以亲王宰相做人质。

金人的胃口实在太大了,所要金帛之数即使竭宋朝天下之财亦难凑足。三镇是宋朝立国的屏藩,赵家的祖坟也在此地。尽管条件如此苛刻,宋钦宗为求苟安无事,还是全部答应下来,下令搜括汴京诸色人等的金银,好容易括得金二十万两,银四百万两,民间积蓄已空。

很快东京城被攻破,金统帅粘罕、斡离不分别押着宋徽宗、宋钦宗和后妃、宗室、臣僚共三千余人,以及掠夺的大批金银财宝、仪仗法物、图书典籍、百工技艺人等,北归金朝。北宋就此灭亡。

南宋李公麟《迎銮图》(局部)

宋高宗时,大臣曹勋奉旨到金朝迎接客死他乡的宋徽宗及其皇后的灵柩以及高宗生母韦太后南归。

四、天眷议和

南宋建立后,通过南宋军民的浴血奋战,宋、金之间的对峙格局逐步形成。宋军从不战自溃到愈战愈勇的变化,使金兵付出了愈益沉重的代价。以岳飞、韩世忠、吴玠等人为杰出代表的抗金将领在战场上的表现,有力地证明金朝统治者根本不可能将南宋置于死地。

在此背景下,金朝对南宋的政策也出现了从消灭到议和的重大转变。绍兴八年(1138 年)底,宋金议和。

1.双方以黄河为界,南宋向金称臣,每年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2.金方同意“赐还”原伪齐所辖的河南、陕西等地,

3.归还宋徽宗和郑皇后的梓宫以及宋高宗的生母韦氏。

因为这一年是金熙宗天眷元年,所以史上又称“天眷议和”。宋、金双方取得暂时和平。

南宋中兴四将图

五、绍兴和议

天眷议和之后,完颜兀术反对把归还河南、陕西作为与宋议和的条件,为了夺回河南、陕西,强迫南宋接受更加苛刻的议和条件,绍兴十年(1140 年)五月,金朝悍然撕毁墨迹未干的和议,兵分四路,大举攻宋。

金人毁约南侵的警报,给了宋高宗、秦桧当头一棒,再次以铁的事实证明一味屈膝求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幸赖广大军民为挽救大宋的危亡而浴血奋战,完颜兀术所率金军主力在顺昌(今安徽阜阳)被宋将刘锜所率八字军击败,退回东京。岳飞乘势反击,屡败金军,取得郾城、颍昌大捷,收复了京西广大地区,并命部将梁兴等人潜渡黄河,深入金军后方,联络两河义军,形成东西并进、南北夹击东京金军的有利态势。

在这种形势下,绍兴十一年(1141 年)十一月,完颜兀术表示同意议和,并对和议条款做了具体规定。宋高宗全盘接受,议和正式达成。

主要内容有:

1.南宋“世世子孙,谨守臣节”;

2.确定宋、金边界为东起淮河中流、西至大散关;

3.南宋每年向金进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

这就是南宋历史上极为屈辱的“绍兴和议”。岳飞也成了议和的牺牲品,令人扼腕长叹。

虞允文(1110—1174年), 南宋抗金名臣

六、隆兴和议

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九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十一月八日,到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犒军的虞允文,见局势危急,毅然负起抗击金兵渡江的责任。他将溃散的士兵组织起来,鼓舞士气,沿江布防,终于力挽狂澜,大败金军。

宋高宗在一次次乞和又一次次失败的现实面前进退两难,身心俱疲,便萌生了推避责任的念头。次年,他传位于宋孝宗赵眘(即赵玮),自称太上皇,退居德寿宫享清福去了。

宋孝宗被认为是南宋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即位之初就宣布为岳飞父子平反昭雪,驱逐朝中的秦桧党人。朝野上下也纷纷要求乘金朝内部不稳的良机,大举进军,恢复中原。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隆兴元年(1163 年)四月,宋孝宗达了北伐的诏令。但符离一战,宋军败绩,动摇了孝宗恢复故土的决心。退居德寿宫的宋高宗更一再向宋孝宗施加压力,宋孝宗不得不重新起用秦桧的党羽汤思退为相,与金人议和。即位不久的金世宗也吸取了完颜亮覆亡的教训,致力于稳定自己内部的统治,便见好就收,略微作了些让步,与南宋达成新的和议,史称“隆兴和议”。

双方约定:

1.南宋皇帝对金不再称臣,改双方的君臣关系为叔侄关系;

2.双方疆界回到完颜亮南侵前的局面,以淮河和大散关为界;

3.南宋给金朝的“岁贡”改称“岁币”,数量由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减为各二十万两、匹。

此后四十年,宋、金未再发生大规模战争。

辛弃疾告诫韩侂胄北伐要持重: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七、嘉定和议

宋宁宗时期,权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于开禧二年(1206 年)仓促

发动了对金战争,史称“开禧北伐”。虽然也取得了一些局部的进展,但未能挽救全局的失利。开禧三年(1207 年)四月以后,双方开始议和。

同年十一月,韩侂胄被史弥远杀死,首级献给金人。南宋在史弥远的主持下与金签订了“嘉定和议”,全部满足金人提出的要求,岁币增至银、绢各三十万两、匹,另加犒军钱三百万贯。

史弥远掌权后,对韩侂胄的北伐政策全盘否定,恢复了秦桧的王爵和谥号,大规模裁撤北伐需要的军事部署,遣散军队,在对金政策上完全继承了秦桧的投降路线。

卜宪群 总撰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撰稿

华夏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

对于宋朝的朝代自身而言,南宋丧失北方领土,诚然是大不幸,但相对方面,毋宁也反而存在大幸的心理。主要生活资料既已几乎全自南方生产,政治支配圈与富庶财源地带合一,每年巨额上供米谷、财物的运输费至少都已撙节,北方的行政费支出又已剔除,因之舍弃早须依赖南方与受南方补给的北方,惮尽心力确保南方,版图虽缩小,财政反而得充裕。另一因素,便是不能排除政治控制权已由南方出身臣僚掌握时的自私意愿。——还北伐个毛线?

亲历宋朝覆亡噩运的马端临于元初完成其名著《文献通考》感慨而言: “及其末也, 夏贵之于汉口,贾似道之于鲁港, 皆以数十万之众, 不战自溃, 于是卖降效用者, 非民也,皆宋之将也; 先驱倒戈者, 亦非民也, 皆宋之兵也。 夫兵既不出于民,故兵愈多而国愈危,民未叛而国已亡”。

宋朝的兵真是多,仅仅北宋前半期枢密院奏兵数不断上升之势可见一斑:

太祖时三十七万八千, 而禁军十九万三千;

太宗时六十六万六千, 而禁军马步三五万八千;

真宗时九十一万二千,而禁军四三万二千;

仁宗 时一二五万九千,而禁军八二万六千;

英宗时一一六万二千, 内禁军六六万三千。

“未有以兵多而亡者”是惟宋朝为独特的历史异例,见证的马端临理由说明,也还是: “自募兵之法行, 于是择其愿应募者。而所谓愿应募者,非游手无藉之徒,则负罪亡命之辈耳,良民不为兵也。故世之詈人者, 曰黥卒, 曰老兵, 盖言其贱而可羞”。

姚著中国史 姚大中 著 华夏出版社

士人风骨凸显,工匠精神雕琢,民国大家遗风。

“中国历史是伟大的,但没落的世家子而尽缅怀昔日荣华,表示的惟是懦弱。知耻庶近乎勇。忘怀历史的民族注定灭亡,顾影自怜或自怨自艾,又或只会自打嘴巴,同样为没出息。”——姚大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