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打得不可开交,孔子的后人也是愁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皇统直接由明太祖朱元璋的皇长子懿文太子朱标一脉,转到了皇四子燕王朱棣手中。

在此过程中,很多人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其中就包括孔子的第五十八代嫡孙衍圣公孔公鉴。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孔公鉴出生于山东曲阜,当时的衍圣公正是他的祖父孔希学。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衍圣公孔希学去世,襁褓中的孔公鉴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的父亲孔讷则忙着料理后事,为孔希学守孝。

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孔讷的三年守孝期满,朱元璋诏命他承袭衍圣公。

由于孔公鉴的母亲是衍圣公孔讷的原配夫人陈氏,5岁的孔公鉴成为下一代衍圣公的当然人选。

为此,孔公鉴从小接受了严格多样的教育,长大后变得“好学知礼”,为士人称道。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悲痛万分的朱元璋没有选择其他儿子作为继承人,而是把皇长孙朱允炆册立为皇太孙。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开始着手对各地手握重兵的叔王们,展开轰轰烈烈的削藩行动,一年之内就拿下了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和岷王朱楩等5位王爷。

当时,朱元璋的皇次子秦王朱樉、皇三子晋王朱棡也已经去世,皇四子燕王朱棣成为在世年纪最大的皇子,他知道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迟早要动手,在做完充分的准备工作后,发动了直接反对建文帝的靖难之役。

建文帝先派长兴侯、大将军耿炳文讨伐朱棣,但耿炳文几次失利后坚守不出,建文帝又改派曹国公、大将军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出征,结果更是败得一踏涂地,朱棣开始逐渐掌握优势。

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衍圣公孔讷去世,此时山东正是朱棣和建文帝军队攻守的要地,建文帝愁得焦头烂额,根本顾不上抚慰孔公鉴,袭封衍圣公一事也无从谈起。

孔公鉴也无法表明自己的立场,只能闭门在孔府为父亲孔讷料理后事、守孝。

明朝建文三年(1401年)三月,孔公鉴的儿子孔彦缙出生,这时曲阜被燕军占领,孔彦缙的名字就是当时的燕王世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取的。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23岁的孔公鉴去世,朱棣正率军一路南下直驱南京,建文帝更是心惊胆战,袭封衍圣公自然成为泡影。

同年六月,燕军兵临南京城下,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投降,皇宫陷入一片火海,建文帝从此消失于人间。

朱棣登基后,派人到曲阜孔府为孔公鉴“致祭”,襁褓中的孔彦缙则被悉心照顾,作为下一任衍圣公来培养。

明朝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朱棣在皇位稳固后,诏命孔彦缙袭封衍圣公。

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在衍圣公孔彦缙的请求下,明宣宗朱瞻基追赠孔公鉴为袭封衍圣公。

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衍圣公孔彦缙请少傅、华盖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士奇,为父亲孔公鉴题写了墓表。

悦史君点评:孔公鉴是孔子的第五十八代嫡孙,祖父孔希学、父亲孔讷都是衍圣公,但他却因靖难之役的波折,不仅没能袭封衍圣公,反而过早去世。

幸运的是,孔公鉴的儿子孔彦缙得到朱棣的重视,并且顺利袭封衍圣公,孔公鉴也最终父凭子贵,得到了衍圣公的追赠,也是一份迟到的哀荣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