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中,有一样东西,很少出现,若出现,连考古专家都不敢碰

在中国古代史上,墓葬文化是其中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分支。每一个朝代,因为自身风俗和信仰的不同,在墓葬的文化表现上也就有所不同。不过无论有着怎样的差异,其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厚葬的传统几乎没有变过。

说起厚葬,主要是从周朝之后开始的。而在周朝之前,或者说更为久远的上古时期,人们在亲人去世后,一般选择野葬的方式。所谓的野葬,是指逝者没有棺材和墓穴,遗体被直接丢弃在野外,最多在上面盖上一些东西,任由他们风吹雨淋,或者是成为野兽口中的一顿饮食。

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感觉这种野葬的方式有点于心不忍,因此就有了后来的墓葬,而在墓葬的演进过程中,厚葬又成为了主流,在逝者安葬时,尽可能在他的坟墓里填埋大量的金银珠宝,以此来寄托哀思。

因此在后世考古中不难发现,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厚葬的风气已经逐步兴盛了起来。到了秦朝统一全国后,厚葬文化已经被广泛接受,其中以秦始皇最为典型,他的帝陵占地广阔,里面埋葬了无数奇珍异宝,其中不乏国宝级的存在。

当然这些也只是我们从历史的零星记载中所推断出来的结果,具体里面埋藏有什么好东西,也许只有真正揭开他神秘面纱的那一天才能大白天下了。

有墓葬,更因为其厚葬,才有了与之对应的盗墓和考古。盗墓完全是露骨的破坏,什么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在这些盗墓贼眼里毫无用处,他们只关心的是里面的财物;而考古不同,除了文物外,他们更注重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线索,以对研究某一历史王朝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起到应有的借鉴作用。

而在考古人员考古时,墓葬里面的东西都要被清理出来,但在这其中,唯一一样东西连考古领域的高手也不敢轻易碰触,这个东西就是貌不惊人的鸡蛋。

在考古中,从墓穴中出土鸡蛋的现象非常少,有也大都集中在两汉时期的古墓中,大约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人们更注重鸡蛋的营养。至于为什么不敢碰,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鸡蛋这个东西有保质期,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储存不了多久,何况是在几百年、上千年的古墓中呢?

因此在考古中如果遇到了鸡蛋,最常见的处理方法是连土一起清理出来,这是因为即使是最为轻柔的毛刷,哪怕轻轻地碰触到鸡蛋的表皮,都有可能让这个鸡蛋成为了一种残次品。

比如当年在江苏句容这里曾出土了一座古墓,里面竟然有一陶罐鸡蛋。显然这些鸡蛋早就风化变质了,有些都已经石化了。

为了保护好这些鸡蛋,没有人敢于从陶罐里面直接将其取出来,而是连同陶罐一起清理出来,最后展览的时候,鸡蛋还好好地呆在陶罐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