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民视角,独家剖析鲁智深的“成佛之道”

鲁智深,可谓是响当当的绿林好汉,虽然朝廷定性为贼寇,但是民间大多数人认为他是英雄,而且是十足的英雄。我们说鲁智深所做的是可以说和关羽、岳飞等一样,都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事。唯独民间没有将其尊奉的理由也许他是虚构的。而且年代较近,人们喜爱他,尊敬他,每每读到他时都是酣畅淋漓。那我们要思考一个抛出小说外的深刻问题,为什么人们如此喜爱他,最终他又在小说家的笔下成了佛?

我们通常知道,小说,往往是虚构的,为了突出当时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再加上作者本人的喜好强加于某人身上使之成为英雄或者是贼人。作者可以将很多事情安在他的身上,突出他。比如,多说人是逼上梁山,其中配军居多,宋江、林冲、杨志等等江湖上响当当的好汉,甚至于武松刺配了两次。单单是花和尚鲁智深,未曾刺配,逃到了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这就为后文做了铺垫。我们说作者喜欢他其实是为了读者喜欢他,当和尚可以,武松最后做了行者,而老百姓舍不得,所以一开始就去做和尚吧。这是一个能够让大家接受的结果。本是三拳打死镇关西,犯了命案,但是却缺乏为僧。这就注定了鲁智深的清白。他至始至终是个清白之身,不是贼人。

我们说,鲁智深杀了那么多人,问什么还能成佛?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他杀人的原因,最鲜明的特点:

(1)爱憎分明,刚爽豪迈,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疾恶如仇:他非常同情关心被当地恶霸镇关西欺侮的金家父女,在倾听完金氏父女的控诉后,主动向金氏父女赠送银两,亲自保护他们逃离虎口;等到金家父女逃离虎口后,他才来到镇关西肉铺前激怒郑屠,让其对自己动手,最终为民除害,这些表现了他扶危济困、济人济贫、疾恶如仇的优秀品质。

(2)慷慨大方,重义疏财:与金家父女没有任何关系,但当倾听完金家父女的控诉后,马上主动提出要给金家父女盘缠让他们回东京,当他掏出自己所有的银子觉得不够时,便向旁边的李忠求助银两,当李忠不爽利地摸出二两银子时,鲁达便认为李忠不仗义,将那二两银子丢还他。

(3)率直粗犷,勇而有谋,粗中有细: 为了保证金氏父女能平安的离开,鲁达竟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拖住店小二追寻金氏父女的举动,“约摸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 在惩治恶霸镇关西的时候,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就动手,而是采取先激后打的策略,让郑屠手持剔骨尖刀先动手,将他引到街上,当众质问郑屠,让大家了解“拳打郑屠”是正义的行动,直到后来不慎失手打死郑屠,他也是随机应变,遇险不惊:“这厮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走了”……这些都表现了鲁达的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这些事情总结起来都说明了他的慈悲真心,本身就有一颗佛心。

成佛,其实并非易事,首先你要清净,平等心。要断绝一切世俗才好,正所谓:“正法时期,持戒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智慧成就。”然后就是漫长的修行过程,修行,修德。要修瞋恚心、贪心、愚痴心,还要修良心、傲慢心、善心等等。这些常人都需一一戒除,然后修行。

但是对于鲁智深而言,仿佛天生就是成佛之料。没有父母,没有妻子,就是没有亲情、爱情等等。所以心无杂念,只有一颗永不灭的热心肠。

后来,宋江征方腊,大战 乌龙岭。鲁智深追杀夏侯成,却迷路入深山;得一僧指点,从缘缠井中解脱,生擒方腊。宋江大喜,劝智深还俗为官,荫子封妻,光宗耀祖,智深说:“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宋江又劝他住持名山,光显宗风,报答父母,智深说:“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这就是鲁智深。

其次,就是诚心。修好念佛凡事要讲个诚意。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即成佛。有的人做事不能彻底用心去做,什么事都唯唯诺诺,前怕狼后怕虎,这样你一辈子也成不了佛,连个罗汉也成不了。鲁智深在下五台山时,长老临别赠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当参悟一切时,立即圆寂。这就是鲁智深,干一行爱一行,做提辖,做最牛的。做和尚,做最恨的,做强盗,做最凶的。其实,无论你做多少恶事,佛祖不会怪罪你,只要是诚心认错,都会成佛。但是,倘若有半点假意,那等来的只有地狱。

最后再引水浒原文稍微点评一下:“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连金圣叹都说:“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然不知何故,看来便有不及武松处。想鲁达已是人中绝顶,若武松直是天神,有大段及不得处。”

所以,鲁智深理应成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