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采菊话渊明|慢旅节候清鉴

前阵子,我路过临安天目山镇西北的西游村,那里仍然生活着一群陶姓人。如果你问他们从哪里来,他会拿出族谱告诉你说:“我们是陶渊明第四个儿子陶佚的后代。”

前日寒露节气,菊花进入花期了。慢旅君忽然想聊聊陶渊明。

陶渊明,晋代著名诗人,田园诗鼻祖。

一提到他,人们就联想起菊花,继而想到酒——

传说重阳节,他喝不上酒,于是在宅边东篱下摘下一把菊花,坐在那里出神。不久,远远来了一个白衣人,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给他送酒。

《续晋阳秋·恭帝》:王弘为江州刺史, 陶潜九月九日无酒,於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

颜延之在始安郡当官时候,经常去陶渊明家,走的时候留下两万钱接济他生活。谁知陶渊明把这两万块全都送到酒家去,以后取酒方便些。

《宋书·陶潜传》: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

他太喜欢喝酒了,因为喝酒可以忘掉尘世的烦恼。但他又经常穷得买不起酒,只好自己私酿。有一次正在酿酒,顺手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忽然郡将前来探望,他不动声色滤完酒,仍将湿漉漉的散发着酒气的葛巾罩在头上,接待来客。

《宋书·陶潜传》: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如果有人来喝酒,不管身份贵贱,只要他喝醉了,就率真告知:“我醉了,睡觉去,你自己回去吧。”这可真是魏晋风流的典型。

《宋书·陶潜传》: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元 钱选 扶醉图

陶渊明曾于天目山访隐居的道士,并做诗云: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

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

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你从天目山中来,可知我家小屋南窗下,现在生出几丛菊花?到你归去的时候,山中的菊花酒应已经酿好了。

前阵子,我路过临安天目山镇西北的西游村,那里仍然生活着一群陶姓人,如果你问他们从哪里来,他会拿出族谱告诉你说:“我们是陶渊明第四个儿子陶佚的后代。”

并指出,万历《新昌县志》“(陶)佚隐居杭天目及会稽”。

临安天目山镇西北的西游村

然而没有人知道陶渊明出生在哪里。只知道他去世在浔阳柴桑(江西浔阳)。他自己写的《五柳先生传》中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棵柳树,因以为号焉”。《晋书》中亦无他籍贯记载。《九江府志》:“渊明故里,《图经》云,‘渊明始家宜丰,后徙柴桑’。宜丰,今新昌也。”说他最早住在宜丰,后来才搬到柴桑去的。此新昌非今日绍兴新昌,乃是江西宜丰。

曾有学者考证,陶渊明是江东陶门之后,东晋大司马陶侃之曾孙,其祖上居住在丹阳(安徽当涂,秦设丹阳县,唐代降为镇,为区别后来的镇江丹阳县、市而俗称“小丹阳”)。这些不辨真伪的家世,对他并未产生什么实际帮助。

我们今天读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总是浮现出热爱自然的形象。然而,他年轻时候也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政治抱负,也曾梦想追随祖上的功业,抛颅洒血,“在我中晋,业融长沙。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命子》)”,拯救中原于胡族之手,过上“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的霸气生活。

可惜,睡不醒的统治者让他感到失望与痛心。

永嘉之乱后,东晋王朝偏安江左,外部战乱迭起。士族门阀垄断上流官场,出身庶族寒门的人很难拥有进阶的通道,内部矛盾很深。浔阳陶氏家道衰落,除陶渊明的祖父和父亲曾做过太守外,其他均无为官记载。陶渊明父亲在他八岁时候去世,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之女,他十二岁时庶母(生母)也去世了。

到29岁时,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第一次出仕,当了江州祭酒。

祭酒,到底是个多大的官?

很多人从《晋书·职官志》中找到关于“国子祭酒”的定义,认为这是一个文官,类似于校长或教育局长的职位。

“晋初承魏制置博士十九人。及咸宁四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陶渊明掌管的则是诸曹:兵曹(征兵办公室主任)、贼曹(公安局长)、仓曹(管仓谷事)、户曹(管户籍)、水曹(水利局)、铠曹(管武器铠甲),这是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中基层公务员的管理岗位。

《宋书·百官志下》:“晋成帝咸康中,江州又有别驾祭酒,居僚职之上。”“(州)祭酒分掌诸曹:兵、贼、仓、户、水、铠。扬州无祭酒,主簿治事。”

陶渊明为江州祭酒是太元十八年,这时江州剌史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家是五斗米道的信徒,五斗米道从低到高分为鬼卒、鬼吏、奸令和祭酒。《宋书·百官志下》说,晋代“自主簿以下,置人多少,各随州,旧无定制也”。这个“别驾祭酒”职位,可以说是王羲之发明的,扬州则没有祭酒这个职位,相关事务由主簿兼理。

陶渊明回忆这段职业生涯的时候,却是这样描述的: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耒是一种农具,馁是饥饿。从字面上理解,他确实是种地没法养家糊口,饥寒交迫,才去做官,结果仍然无法适应卑躬屈膝的耻辱,活的很不快乐,没多久就辞官回家了。

从上司王凝之的命运来看,陶渊明辞官是正确决定。

王凝之有个响当当的爹——书法家王羲之,晋朝宰相王导的侄子。他还娶了一个响当当的妻子——谢道韫,就是那位“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咏絮才女,晋朝宰相谢安的之女,谢安还有一个侄子叫谢玄,打了场名震朝野的淝水之战。

唐人刘禹锡感慨: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什么叫贵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就是当时最大的两家贵族,王凝之,就是集官二代、富二代、文二代为一身的贵公子。

DNA里刻下的魏晋风流,再与谢家强强联姻,一统文坛、政坛的耀眼明星,莫过于他。

可惜王凝之是个草包,他狂热沉迷于五斗米教。隆安三年(399年),同为五斗米教信徒、出身此等士族之家孙恩,师从杭州人杜子恭学习“秘术”,于上虞起兵造反。

大兵压境,会稽内史王凝之既不出兵、也不设防,在室内拜神起乩。官署请求出站,他说:“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

他信奉的大仙和鬼兵没来。十一月甲寅,孙恩攻陷会稽,王凝之逃出后被杀,子女全部遇难。妻子谢道韫镇定自若,举刀出门,带领侍女杀敌数人后被俘。

孙恩杀气腾腾,伸出沾血的手,来扯她怀里的小外孙。谢道韫亢声而辩:“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此小儿是外孙刘涛,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

孙恩感念其贞勇,放了二人,并派人护送他们回会稽。谢道韫从此守寡终身。王谢等士族大家在这一次浩劫中损失惨重,孙恩则流窜至舟山群岛,做了海盗的祖师爷。

早早归隐的陶渊明逃过一劫。

在六年的田园生涯中,他娶了翟氏续弦,连生三子,加上亡妻的儿子,一大家子生计成了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他又出来做官了。

这一次他的上司是桓玄。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在江陵“入桓玄军幕”,职位是参军。

谯国桓氏,东晋相爱相杀四大门阀(王、谢、桓、庾)之一,出过很多著名的人物:晋明帝的驸马、灭成汉并差点废了司马氏的桓温;发明重阳登高习俗的桓景;在淝水与谢琰、谢玄并肩作战并给王徽之吹《梅花三弄》的桓伊……

桓玄是恒温最小的儿子,备受宠爱,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他5岁时就有一个梦想,就是当皇帝。

有人考证说,司马懿政变诛杀曹爽及其亲信桓范三族,而桓玄这一脉却成了漏网之鱼。他默默等待着机会,一直到孝武帝去世,桓玄趁孙恩攻京口时借口勤王,浑水摸鱼、收编军队,封锁长江漕运,最终攻破京城,杀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大亨元年(403年),桓玄逼晋安帝禅位,废了司马家的江山,做了桓楚皇帝。

晚年桓玄据说是个比安禄山还胖的胖子。有天上朝的时候,一屁股坐塌了龙椅,气得变了脸色,只有机智的殷仲文说:“陛下德行深厚,大地承载不住了。”这才挽回尊严。可想而知,他手下都是些什么人!

《二十四史•晋书•殷仲文传》:“桓玄临朝,其龙床忽倒塌,群臣失色。仲文曰,陛下圣德深厚,地不能载,遂大悦”。

公元前404年三月,在京口,卖草鞋出身的寒门之子刘裕,纠集了二十七位中下层将领与一千精兵讨伐桓玄。

桓玄一败涂地,同年五月在益州被杀,头颅挂在大桁上——

卖草鞋的干掉了穿皮鞋的。

门阀士族经历了一场大洗牌,即便贵为王、谢、桓、瘐,亦不免满身血污。平民百姓死于非命者,更是不计其数。

幸亏陶渊明政治敏感,跑得快,不然很可能也葬身其中。

隆安五年冬(公元401年),陶渊明嫡母孟氏去世,回浔阳居丧,又一次成功避开了政治风暴。

三年丁忧期满,陶渊明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他从寻阳沿着长江顺流而东行,过京口(今镇江市)转入运河,中途遇风浪,在曲阿(今江苏丹阳)停留,并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中有二句: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后来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中回忆这次旅行,对会稽一带的风光念念不忘: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在刘裕手下干了一年,他又辞职了。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并有《乙巳岁三月(公元405年)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然而,刘敬宣于同年辞职改任宣城内史,陶渊明再次返回家乡。

三出三隐的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是在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据他自己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这次出仕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供养家室,换口酒喝: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状。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上任八十一天,太守派出一名督差前来视察工作。县吏对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上官服,束上大带,否则有失礼仪,只怕督邮要到太守那里说些对大人不利的话。”陶渊明叹口气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向这些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辞职了。

《宋书·陶潜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史称刘宋或南朝宋。

名不正言不顺的政权,走马灯一样换,在他们手下做官,与其说是陶渊明的“政治污点”,不如说是见证了理想的幻灭。出仕的动机,立志救国也好,迫于生计也罢,结果都一样。煎熬,以一己肉身对抗浊世滚滚,最终只有粉身碎骨,值得吗?

《宋书·陶潜传》:“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从这以后,他心累了,永远地归隐了。

作为官宦的“陶潜”死去,作为诗人的“五柳先生”诞生。他在清贫中走完的人生最后二十年,归来南山脚下,于农家小院中安放心灵。写最好的诗,喝最烈的酒,种最芳美的菊花。

陶渊明归去来辞图卷,元,佚名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这些空灵如画的境界,开拓了诗坛的“田园派”,亦成为后世文人精神上的避难所。

据说,陶渊明有张没有琴弦的琴。《宋书·陶潜传》:“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有人请他出来做官,他一言不发。人走了,他在山顶吟啸《南风歌》。来人回禀,晋主不悦,唯有沈约说:“此人安居山林,却有南风气象,后人必有德居山林者。”

陶氏后人果然出了一个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渊明在世时人微言轻,只留下一百多首,且为《诗品》列为中品。在他去世百年后,有一位重量级粉丝——南梁太子萧统,他编纂《陶渊明集》,并亲自作序、倍加推崇。

而另一位重量级粉丝苏轼,则对陶渊明崇拜得五体投地,他说:

“孔子不取微生高,孟子不取于陵仲子,恶其不情也。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萧统曾非议陶渊明的《闲情赋》,苏轼为此大为不满,“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他甚至说:“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东坡题跋·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怕一口气读完了,以后再无可消遣,要省着点读。

唉,的确是真爱粉啊。

支持原创,给重度拖延症作者一点鼓励

图文:梵七七|版权所有,转载请支付稿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