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任上为何刘伯温的尽职尽责是被迫的?

大明建国之后刘伯温感觉自己对朱元璋的作用在下降,同时朱元璋对朝臣们的猜忌之心日重,当初那个礼贤下士的大帅早已不见了踪影,于是刘伯温就以年老体迈多病为由乞求辞官归养青田老家。无奈朱皇帝看出了刘伯温的心思,大明初立百废待兴,而刘伯温所说的骄兵悍将依然在朝中为官掌权,朱元璋还需要利用刘伯温的耿直帮助自己制衡这些淮西权贵,就一再驳斥了刘伯温辞官的请求,并在刘伯温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委任其督察院左都御史负责督促满朝文武百官。在督察院的任职上刘伯温勤劳奉公、铁面执法有力的震慑了朝中的骄兵悍将,他们虽然对刘伯温满腔怒焰却又无计可施,刘伯温在督察院的尽职尽责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其实刘伯温做这些并不仅仅是为官的基本职责,更多还是被迫在左都御史职位上尽职尽责的,那么究竟是谁能有如此大的威力能逼迫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呢?

自然,这就是那位高高在上的大明皇帝朱元璋,那么朱元璋是如何逼迫刘伯温在督察院任上做到尽职尽责的呢?

第一、给与刘伯温充分的信任和权利

朱元璋是靠淮西兄弟和子侄的奋斗和努力才打下大明江山的,新朝初立之时朝中文臣武将大都是淮西人士,刘伯温作为一个浙东人士固然智谋超群也是孤掌难鸣,如果仅靠自己是无法震慑淮西权贵们的骄横跋扈的。作为帝王的朱元璋自然洞察这一切但他知道淮西人是无法监督淮西人的,只能靠刘伯温这个浙东人士,于是他就给与刘伯温充分的信任和权利,督察院不隶属于中书省直接听命于皇帝,对于满朝文武包括中书省丞相都有督查之权。而且朱元璋明确的告诉刘伯温,无论其纠弹的是皇亲国戚亦或者是柱国大臣等都给与全力的支持,如果谁敢对督察院攻击诽谤等,皇帝永远和他们站在一条线上共进退。

第二、利用刘伯温对成就感的渴望

建国后朱元璋一直都在思索驾驭文臣武将的办法,通过自己仔细的分析和琢磨,朱元璋大致得出无论文臣武将大都贪财好色且渴望升官,于是朱元璋充分利用臣下们的这些需求而游刃有余的驾驭他们。可对于刘伯温朱元璋发现其对财色无感,用中书省丞相的位置诱惑他也被自己的拒绝了,这位不好财好色贪权又足智多谋的大臣朱元璋一时也不知道如何驾驭。后来朱元璋发现刘伯温还是有士大夫的功成名就的成就感的,于是就给刘伯温成就感。在督察院的要求上明确指出刘伯温做的这些工作对帝国的重要性,天下臣民都会因为他的工作而受益匪浅的。只要刘伯温能严格执法就一定能开创大明吏治盛世的,到时候后世史书无比赞扬刘公的丰功伟绩。

第三、多疑猜忌的性格让刘伯温不敢不尽职尽责

由于朱元璋对于督察院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作为臣子的刘伯温即使不愿意得罪淮西权贵也得负起本职工作,加上朱元璋的生性猜疑又刚愎自用,很多大臣稍有不殆就会受到朱元璋的严厉斥责。而且朱元璋是一位极为勤奋的皇帝,朝臣们所有的奏折自己都会亲自过目并仔细斟酌,要想在他的眼皮底下蒙混过关基本无可能,可如果让他发现自己有怠工渎职的行为,不仅自己的人头不保还会牵连到自己的家人和族人。刘伯温当初辞职归乡就是 为了避祸,如今没办法了才勉力接任督察院左都御史的职位,朱元璋对自己是抱有期望和想法的,如果自己的行为让朱元璋产生了猜忌并认为自己不会真心为他工作的话,那边以朱元璋的毒辣自己只能自取其祸了。

第四、嫉恶如仇是刘伯温本性使然

刘伯温虽然不愿意得罪势力庞大的淮西权贵,但是看到他们危害百姓的时候,作为一个深受儒学且嫉恶如仇的士大夫 ,处于庙堂之高的他还是希望能为百姓做一些事情的。看到淮西权贵尤其是那些骄兵悍将们在建国后无仗可打开始蛮横起来,不是欺男霸女就是为恶乡里,附近很多慕名而来的百姓都在门外苦苦哀求刘中丞为他们做主,如果自己选择视而不见那还如何对得起天下百姓的期待,又如何安抚自己那嫉恶如仇的心情。

所有督察院的任上刘伯温其实是不想 做的,无奈躲不掉的情况下才被迫上任,在朱元璋恩威并施和自己性格使然下,被迫举起利剑指向那些违法之徒。在当时刘伯温靠着自己的智谋和自己的尽职尽责有力的震慑了权贵们的违法乱纪,只是在后来逐渐失去利用价值的时候才被朱元璋暗示胡惟庸杀害,有明一代最为重要的谋士还是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