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痒梁启超欲纳妾,李惠仙机智对垒,终生一夫一妻

婚姻需要用一生去考验,结婚时的海誓山盟,能做到的寥寥无几。在我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之下,女子似乎一直都是弱势一方。在如今这个一夫一妻的时代,她们倒是不需要太担心妻妾之争。

但早在民国时期,一夫一妻的思想已经开始深入人心,妻妾成群的现状却依旧存在。那个时候的女子,要想守住自己的婚姻,才是真正的困难。不过,李惠仙是幸运的,她有自己的手段,也遇上了一个略有原则的丈夫——梁启超。

一、 亦师亦友的夫妻之道

从家境上来说,梁启超完全属于穷人家的孩子,父辈家中以务农为生,母亲早早去世。出身于如此家庭的梁启超,理应是当时广大封建子弟中的一员。但终究他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思想,不一样的见识,让他成为了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而他的妻子,李惠仙家世谈不上显赫,但绝对是豪门大家,而李惠仙本人也是从小养在闺阁中的富贵小姐。看起来,这二人应该并不合适做夫妻,门第的差距、身份的差距。但事实却是,二人相濡以沫、亦师亦友。

婚后的李惠仙温柔贤惠,主动承担起梁家的大事小情,为梁启超守好家门。在梁启超的事业之心上,李惠仙更是无条件支持丈夫的决定,安心做好梁启超的后盾。在思想层面,二人时不时也能够对时局聊上几句。

这样的李惠仙,梁启超如何能不爱?夫妻二人的关系,亦师亦友,相当微妙。对外,李惠仙能成为梁启超的门面担当,对内,李惠仙是梁启超的贤内助,这应该满足了绝大多数男子对妻子的要求,梁启超也不例外。因此,梁启超与李惠仙的婚姻一直相当平稳。

二、逃不过的七年之痒

但即便是再幸福的婚姻,到了中间,也终究是会出现各种问题,何况是一直在外的梁启超。虽然早年间,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早已经许诺此生一夫一妻,但是在那个年代,梁启超怎么可能真的从未动过纳妾的心思。

那一年,梁启超被邀请到檀香山演讲,遇上了一位年方二十的小翻译何惠珍。此时的梁启超人到中年,与李惠仙的婚姻也到达了七年之痒的阶段,开始步入厌倦期。这位叫做何惠珍的女子青春活力,成功引起了梁启超的注意。

人都是爱美的视觉动物,何惠珍本就长相娇美,也是个有才学之人,整日里与梁启超朝夕相处。孤男寡女,二人不自觉就情愫渐生,梁启超的心中也隐约起了纳妾的念头。但是梁启超心中清楚自己当年的承诺,一时拿不定主意。

于是,梁启超修书一封,告诉了李惠仙自己心中的纳妾念头。如果换做一般的原配妻子,接到丈夫想要纳妾的念头,恐怕会闹得鸡犬不宁,但是李惠仙却表现地非常平静,不哭不闹,安静地回信一封。

其实,梁启超虽然有纳妾的想法,但是他心中也是尊重这个为自己付出的原配妻子。修书一封,一方面是想要看看妻子对自己纳妾的意见,算是探探路,另一方面,梁启超也是想在妻子面前刷刷存在感,毕竟李惠仙几乎对自己有求必应,这似乎违背了“爱是自私”的定律。

三、以退为进方是上策

就在梁启超等待李惠仙暴跳如雷的反应之时,他接到了妻子的回信,信上的内容没有醋味冲天的指责,更没有滔天的怒火,而是来自一个妻子的温柔大方。在信中,李惠仙大度答应了纳妾的事宜,但是却不动声色地提出要带何惠珍去见梁父。此时的梁启超才如梦初醒,自己此行的目的是救国,而非谈情说爱。

虽说梁父是个农民,但是对梁启超的教育很严格,倘若让梁父知道自己在外寻花问柳,断然要问责。而梁启超是个十足的孝子,决计不会惹梁父生气。李惠仙正是熟知梁启超的性格,才出此计谋。

对于梁启超的纳妾的想法,李惠仙真的那么大度么?恐怕没有任何女子能够做到这一点,她之所以不哭不闹,不过是想要更好地维系这段婚姻,以退为进。既然有梁父作为更好的挡箭牌,李惠仙自然是不愿意让自己充当恶人,引起夫妻关系的矛盾。

但是这次之后,李惠仙也清楚,如果他们的婚姻中不出现某些调和剂,终有一天会出现问题。于是,在一次回娘家的时候,她带来了一个丫鬟——王来喜(后来改名“王桂荃”)。这个名义上是丫鬟的人物,实际上是李惠仙默许给梁启超的甜头。

而后,李惠仙和梁启超的婚姻几乎没再出现过问题,直到梁启超死的那一天,他的家中也只有一个妻子——李惠仙。但是,本是无辜的王桂荃,却因此搭上了自己的一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