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过去,最好的中国历史片依然是意大利人拍的

溥仪三起三落的一生向大家宣示着这位传奇皇帝的不平凡。

对这样的传奇的人物,大众大抵是有窥探欲的。

但是除了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和老师庄士敦、弟弟溥杰和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贤的回忆录之余,能够展现溥仪生命全貌的文史作品并不多。

因而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掀起了对这位传奇皇帝的一生影视化的风潮。

很著名的作品就有数种,后面也陆陆续续有一些,即使是几年前也还有消费这个题材的影视作品。

这其中最优秀的无疑是我所怀想起来的这一部《末代皇帝》。

它在当时所得到的认可,也很能印证这一点。

次年的奥斯卡金像奖评选,本片囊括了包含最佳影片在内的九项大奖。

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的坂本龙一、大卫·伯恩、苏聪

尽管没有在三大国际电影节上亮相,但在奥斯卡上斩获九项大奖也算是很大的殊荣了。

作为第一部以展现中国历史风情而获得奥斯卡的电影,却是由一位外国导演执导,想来还是感觉挺遗憾的。

无法否认的是,当时的中国导演并不可能有贝纳多·贝托鲁奇那样的发挥空间,毫无受限的内容和清场移除护栏很自由地在故宫取景。

我承认本片在艺术上拥有很高的成就,也很成功地重现了历史中溥仪等一系列人物,对包含溥仪一生的整个时代也有很细腻的展现。

获准在故宫拍摄的制作组在布景、道具、人物造型的确程度较高地进行了还原。

剧中慈禧繁复的造型、宫内外的黄土地等都可以被目为是很用心的举措。

但是详究细查一番,却发现这总还逃不脱外国人对中国的臆想的嫌疑。

曾被邀请担当影片《末代皇帝》顾问的清史专家,曾在故宫工作过半个世纪的朱家溍先生在文章中就专门提及了一些《末代皇帝》中细节问题。

譬如影片中慈禧逝世前所居的立满泥塑神像的大殿,朱先生都质疑清代并无如此形制的寝宫,慈禧更不可能居于太和殿或者寺庙的大殿之中。

再如片头去醇王府宣旨时并无仪门,正对大门的就是内眷居住的高楼,这也是无理据的。

尚有其余,难以一一枚举。

虽然说本片很讲究对细节的考据,但大多流于对当时流传的图片的重现,没有充分考虑图片的摄制情景。

据说,慈禧逝世前的宫殿里立满神像的构想就是得自于一张慈禧逝世前打扮成观音的照片。

当然了,尽管可以说是瑕不掩瑜,但我还是着重提到它的原因。

就是有感于艺术家是有必要在能力范围内尽量真实地重现历史。

本片的上映时间距今已有30年,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距今已逾半个世纪。

即算本片没有纪录片那样记录真实的重责,但是它本身的广为流传,就决定在不影响影片本身的艺术效果之余,应该更多地保存和重现历史。

我们能接受的应该是明知历史的真貌但为艺术而让步,而不是歪曲历史以求做噱头。

本片在这一点上功与非很难论定,就撇过不谈了。

转回影片本身来,除了导演,担当男女主角的尊龙和陈冲在外形、气质上本来就和角色有贴合感,演技上的纯属更是不小说了。

除了广泛采用的包括男女主角在内的外籍演员,英达的父亲、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英若诚和客串了皇家禁卫队长的陈凯歌也有不俗的表现。

原片很长,导演剪辑版即有两小时43分钟,未剪辑版更是长达三小时39分钟。

剧情也很冗长,但是叙事上是由溥仪作为战犯被收押到离世为一条线,中间穿插了从记事起进宫登记等一系列回忆,所以看起来并不感到厌烦或者乏味。

即便如此,在此陈述剧情也是无必要的。

因为不管发生多少事,溥仪的人生却能很简单地和一个字联系起来,就是“门”。

门这个概念应该要和墙联系起来,溥仪不是因为登基而被困于门的另一边的。

而是在临时政府和清政府商定的《清室优待条件》开始实行,紫禁城和北京真正砌了一堵墙隔开来,溥仪才困居墙内的。

被他称为“She is my butterfly”的乳母被后妃逐出紫禁城,他追不回来。

表面上装作不在乎的生母逝世后,想闯出紫禁城吊唁亡母的他被鲜红的大门挡在墙内。

虽然有怨怼但是曾经深爱的发妻被送走后,也同样被伪满皇宫的鲜红大门挡住了。

在片头他希望用一扇门隔绝自己和监狱的管教人员企图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却头一次失败了。

这就像他在时代中的尴尬地位一样,离权力的中心很近,但永远做不了主。

在这个古怪的漩涡中一浮一沉,却没有离开的资格。看上去拥有很多,却每每连自己爱的女人都无法把握。

所以这门的隐喻我感觉是相当巧妙的。

片头陈宝琛送给溥仪了一个蛐蛐罐,结尾溥仪买票进了自己曾经的家故宫,从龙椅下掏出了蛐蛐罐,把它送给了自称是花匠的儿子的小孩儿,小孩子打开罐子,一只蛐蛐钻了出来。小孩一转头却发现根本不见人影了。

最后这一节拍的很魔幻,但是亦真亦幻之间,潜藏着更多隐喻,时隔五十年蛐蛐罐里本来应该没有蛐蛐,但这里的蛐蛐明显就象征着溥仪自己,困居笼中,直到死亡才得到解脱。

而溥仪在逝世前有一段时间就是做花匠,花匠的儿子是否也隐藏着溥仪对没有后代的遗憾。

而后镜头再次转向太和殿的门口,一群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游览太和殿,此时殿中的小孩也不见了。

这个电影结尾经历了由真而幻,由幻而真的两重转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溥仪的坎坷命运和历史的萧索。

足以荣膺三十年内最好的电影结尾。

书不能悉意,我也完全不够格完整而准确地评价这部电影。

但从每天无聊的与手机打交道的时间里抽出一点时间里看一下这部电影,我想你不会失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