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承贵人之手发达,又成袁世凯的贵人,对世道的的洞察毒辣!

他承贵人之手发达,又成袁世凯的贵人,对世道的的洞察毒辣!

张謇,11岁师从石宋琛,读《诗经·国风》宋以“月沉水底”命对,张謇不假思索,以“日悬天上”应之,人皆称之为神童。又有一次,宋以“人骑白马门前过”为上联。要学子们应对,张謇的三哥对的是“儿牵黄牛堤上行”,张謇对的则是“我踏金鳌海上来”,宋大喜过望,称其年少心高,日后必成大事。然而天不遂人愿,张謇应南通州试却排名在百名之外,宋琛深感失望,放狠话训斥说:如果有1000人考试,只录取999人,那名落榜者就是你。张謇至为深痛,在蚊帐上写下“九九九”,晨昏视之,作为警惕,从此早起晚睡,发奋努力。

张家祖上三代未取得过功名,属于“冷籍”,按科举规定等级不得入试。无奈之中,在张謇15岁时由他的老师安排冒充邻县如皋县张家子嗣获得了学籍,如皋县张家用冒名一事要挟张骞,不断的索要钱物,直到将其告上法庭,用于勒索更大的酬金。遭此一劫,张謇家道没落,少年的张謇不但遭遇了体制的不公和歧视,而且还陷入了人世间的不易和陷阱,幸而张謇的老师爱惜他的才华,为他四处奔走凯旋,引起了通州知府孙云锦的关注和同情,在孙云锦的努力和调停下,终使礼部撤销了控案,同意张謇同填重填履历,恢复通州级的考试资格。

“冒籍案”结案的第二年,张謇16岁考中秀才,此后的考试却屡遭失利,幸运的是经老师介绍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吴长庆是镇压太平军的一代名将,官居正一品,时年52岁,酷爱读书,时称儒将,吴长庆颇看中张謇的人品,命他为专治机要文书。1880年吴长庆奉命率部督办山东海防,作为幕僚的张謇随之一同前往。

第二年,也就是1881年,10月21岁的袁世凯乡试落第,在老家混了一段后决定出外闯世界,因袁、元武家是世袭,于是从河南前来投奔吴长庆,吴长庆认为袁才疏学浅,对其不以为然,没有给他任何职位,而命他在张謇教导下在营中读书。这一年,张骞29岁。袁世凯以弟子身份侍奉张謇。袁世凯学位荒疏,文笔拙笨,不能成篇,张謇改无则改,然而袁世凯在处理事务时却精明强干,井井有条。一次袁世凯与深夜深谈,袁世凯慷慨陈词,大有请缨杀敌,投鞭断流的气概,志向宏阔,见地深邃。张謇惊讶之余大受感动,次日便向吴长庆鼎力举荐,称袁大有治军才干。吴长庆任命袁世凯为营务处帮办,随后任其为先锋营管带,袁世凯终于盼来了出头之日。

1882年作为大清帝国藩属国的朝鲜发生了“壬午病变”,日本趁机出兵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带兵赴朝平定乱局。战斗中,袁世凯率其先锋营冲锋陷阵,指挥有度,很快平息了叛乱。吴长庆在给朝廷的呈报中对袁世凯大加褒扬,名列首功,称其治军严谨,调度有方,尤为奋勇。年仅24岁的袁世凯因之以督军的身份留在朝鲜,朝鲜上下以“袁司马”称他。

1884年李鸿章不满吴长庆,将其调回国内,袁世凯代替吴长庆留守朝鲜,分了一半兵力,袁世凯不顾吴长庆的感受,迅速转而投向炙手可热的李鸿章,毫无避忌,从此开始了他的崛起之路,阴谋家和野心家的嘴脸暴露无遗。吴长庆回国后凄惶郁闷,不久病逝,农家出身的张謇宅心仁厚,重感情,悲痛之余对忘恩负义的袁世凯的表现几乎气绝,他不能原谅对恩德的背叛,他给袁世凯发去绝交信,严厉斥责袁世凯的不忠不义,师徒两人从此不再往来20年。

吴长庆去世前后,张謇对世道人心计颇为失望又感慨良多,他说“观人于不得意之时,于不得意而忽得意时,于得意而忽不得意时,此经三度,不失其常,庶可为士”。

命运再次回顾这位学识渊博洞明世事的青年才俊,当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时,作为吴庆朝幕僚的张謇已经敏锐的意识到朝鲜战略意义的重要,因而坚决主战,请求发兵,他所撰写的以强硬态度著称的《条陈朝鲜事宜疏》等策论文章,很快便传到了京城,他的主张受到了他人生的第二位贵人光绪老师,时任户部尚书翁同龢的赏识,在以后的岁月中不遗余力的予以提携。

吴长庆死后,张謇有很多机会跻身官场,朝鲜希望以宾师的待遇留住他,北洋大臣李鸿章虽然与吴长庆不和,却对张謇不错,两广总督张之洞对张骞颇为看好,两位官场大鳄争相礼聘邀请张骞入幕府,但张謇始终不忘恩师翁同龢,因此一概婉拒,“南不拜张,北不投李”,他要依靠自己的实名博得功名,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这也许就是那时读书人的自尊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