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要大肆屠戮功臣?三百年后一书生说出实情

自古公例,江山定鼎之后,皇帝必然屠戮功臣,以剪除群臣势力。这其中,朱元璋尤其狠辣。《二十四史札记》载:“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之。”

朱元璋

这个评价俨然将朱元璋视为了暴君,但在历史上朱元璋的确对大臣大肆屠戮,令人发指。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造反为由,屠戮功臣3万多人,犯官家眷族人尽皆被屠戮殆尽。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以凉国公蓝玉谋反为由,屠戮功臣1万5千人。此次屠戮范围极大,就连徐达、刘基等人也遭到无辜牵连,全部不得善终。

朱元璋不仅大杀功臣,还屠戮亲属。朱元璋的亲侄儿朱文正被活活鞭死、亲外甥李文忠被下药毒死。凡此种种,真是应了那句“功臣宿将,屠戮殆尽”的话。

朱元璋

朱元璋喜欢杀人,其杀人手段也超乎常人的残忍,斩首、割鼻、剥皮实草、铁刷子等等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都是他的发明,惨死在酷刑之下的王公大臣也比比皆是。

朱元璋为何要大肆屠戮功臣?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人对此议论纷纷,不少人认为朱元璋这是自卑心理作怪,原因是早年当和尚、当乞丐的不光彩经历,希望以杀来杜悠悠之口。也有不少人认为,朱元璋是个精神错乱、人格分裂的人,有暴发户的狂暴心态,所以一旦做了皇帝就展开疯狂报复。

李善长

到底是何种原因呢?三百多年后,清代的一位书生说了实情。这位书生就是史学家赵翼,赵翼是位史学家,众人对他的了解不多,但他写过一首诗却尽人皆知,几乎人人会背: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是这样评价朱元璋滥杀无辜的:“明祖则起事虽早,而天下大定,则年已六十余。懿文太子又柔仁,懿文死,孙更弱,遂不得不为身后之虑,是以两兴大狱,一网打尽。其心迹乃一忧字可表。”

徐达

赵翼认为朱元璋之所以屠戮功臣,主要是一个“忧”字。由于坐上皇帝宝座时,朱元璋已经60岁,太子朱标柔仁,孙子又小。朱标死了之后,朱元璋更加担忧他死之后朱家天下会沦于人手,于是他从登基之日起就无时不在担心群臣、担心朱家天下的未来。

朱元璋曾对大臣言:“寻常之君,不以天下为忧,反以天下为乐,国亡自此开始。”在一次宴会之上,朱元璋对大臣刘基说:“朕尊居天位,念天下之广,生民之众,万机方殷,中夜不安寝,忧悬于心。”

徐达形象

朱元璋发自肺腑的告诉刘基,他念及江山之广,生民之众,常常睡不着觉,忧心不已。这是朱元璋当时最真实的内心状态,他的担忧一直没有减轻,甚至达到了让他难以入睡的境地。刘基自然是劝慰朱元璋放宽心,不要太多焦虑:“今四海一家,宜少纾虑”。

当然,心忧天下是君王的必然心态,谁都想自己的天下长治久安,子孙万代。但朱元璋面临的是一个难以安心交接皇权的局面,昔日那些与他一起征战厮杀的弟兄,如今已经位极人臣,军中党羽旧部糜集。一旦他驾鹤西去,小皇帝自然不免沦为傀儡,外戚与权臣必然相互倾轧厮杀,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也将如流水一样流走。

朱元璋与大臣对弈

于是朱元璋开始行动了,他要在有生之年将这些有异心的、有能力造反的人都杀掉,为小皇帝铺平未来的道路,为朱家天下的长久传承扫清障碍。于是朱元璋杀胡惟庸,借机将丞相制度废除,并且将此作为祖训,子孙后代不准再设丞相。为了权力的相互制衡,将六部上升直接听命于皇帝,直接进行国家管理。

朱元璋行伍出生,自然知道军队的重要性。他设置五军都督府,让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衡,让将领无法笼络士兵,让士兵无法成为某一个将领的私人武装。

为避免外戚窃权,朱元璋又改革后宫,明确规定不准后妃干预政事。他命人制作诫勉后妃不准干预政事的红牌挂在宫中,让后妃每天学习,牢记心中。此外,朱元璋深知宦官之危害,汉唐时期宦官专权的惨痛教训让他难以入眠,于是朱元璋制定祖训:“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铁牌悬挂在宫中,告诫后人。

朱元璋与马皇后

此外,朱元璋还专门对各地番王、驻边大臣,各级官吏等等都做了详细的制度规范,希望通过这些制度来约束群臣的权力,避免各地番王起兵造反,危及正统。在约束官员行为上,他制定了最残忍的剥皮实草刑罚来对付官员,动辄斩杀数万人来惩戒贪赃枉法者。

朱元璋做了这些安排,可谓是用心良苦。在他在位的31年之中,他丝毫不敢放松对国家的管理,夙兴夜寐,勤于政事。当扫清了有可能造反的各路势力之后,朱元璋这才放心地大权交出,将大明江山托付给后人。

古人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一代开国之君,一代枭雄霸主,朱元璋早年落魄艰辛的日子让他懂得,穷人打天下,挣得一份家业何其之难,而要守住一份家业更是难上加难。

明孝陵题词

久经生死考验的朱元璋知道,人情与恩怨会被权力和利益冲淡,一旦他闭上了眼睛,昔日的这些功臣兄弟,还有多少人能记得住当初的约定?从古至今的历史表明,臣刺君、子弑父、弟勠兄等事情频繁出现,屡见不鲜,至今令人警醒。

在皇权至上,家天下的时代,一姓之王,传续万子千孙,成就个一代王朝,永载史册,这才是最根本、最诱人的核心利益,在这个利益面前一切事情都会被打破常理。

明朝兴亡之路,南京古城墙

因此,朱元璋的忧合情合理,赵翼的评价入木三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