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源提升文化自信 国学实用融入时代创新

——首届“中华传统文化与华夏文明探源”国际论坛综述

2018年10月1日至2日,由中国实学研究会、华夏文化促进会、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以及国际儒联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委员会、甘肃省祖脉文化研究会筹委会承办的首届“中华传统文化与华夏文明探源”国际论坛在甘肃省成县成功举办。

来自国际、国内多领域的360多名专家、学者与文化工作者共聚一堂。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王杰代表主办方致辞时指出:此次国际论坛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文化之根、探文明之源;此次论坛的根本方法是“崇实黜虚”。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能够从地理、考古、文献、历史等多角度,结合实地考察,来研讨中华文明的“已知”和“未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科学严谨的态度,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深入交流,相互启发。本次论坛围绕文化寻根、文化传承两个大的方面,多角度展开讨论,聚焦推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在探寻文化之根中提振“文化自信心”

文明起源问题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热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尤为引人瞩目。正如专家们所指出的,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对于认识中华文明的特质、坚定文化自信、思考中华民族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明起源符号使中华文明脉络愈加清晰

在中国历史上,表达文化根脉有一种说法:“三皇五帝到如今”。但近代以来,受西学东渐影响,史学被改造成“历史科学”,一切不能提供证明的说法都被看成是神话或传说,不再属于历史,三皇五帝的文化谱系就这样被终止了。不仅如此,就连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真实性也受到怀疑,激进的实证主义者甚至声称“东周以上无历史”。

针对以上问题,学者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从地理角度,有学者认为从黄帝都辨谬、黄帝为南岳之官考、黄帝轩辕谷口在今成县考、黄帝鸿冢即渎山在“蜀之岷山”之地考、中央土之地考、黄帝生于寿丘考六个方面的考辨,认为今成县天寿山就是黄帝生地寿丘,黄帝都城在今成县凤凰山,成县就是秦之前的古昆仑山之邱所在地。

有学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成县的历史进行了简要的梳理,认为成县宜人的地理条件为我们的远古先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繁衍生息的生存环境,中华文明在这里起源,炎黄神农伏義在这里诞生,先秦政权从这里崛起。

同时对仇池、成纪地名作了考辨,认为成县作为古仇池和古成纪,肇始华夏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祖先——氐羌民族;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该抛弃成见和偏见,正视历史,追本溯源,还成县应有的历史地位,理清华夏文明的文明源头。

根据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以及近年来学界在伏羲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来看,伏羲氏故里在秦安县已经成为中华儿女的共识,甘肃成县等地的伏羲氏故里文化研究也日益火热。结合历史、考古材料对比、分析,证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前8000—前7000年)确有母系氏族公社或部落族团的这个代表人物。成县的伏羲氏故里邑城已经通过了相关论证。

(二)寻找祖脉就是寻找中华文明发生的原点

有学者认为寻找祖脉就是寻找中华文明发生的原点,找到原点就是找到了根基,就是解决了中华文明从哪里来的问题。地理学资料显示,地处西秦岭的成徽盆地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成徽盆地是始祖人物伏羲的出生地,是秦汉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有学者认为在探源问题上,需要正确提出论点,要从历史学、地理学、文献学、考古学的角度来探究中华文明的性质问题。例如,要认识和剖析一个民族和文化的真正本性,可以从神话传说入手,它既是某种集体意识的表现,也是民族精神最集中最直接的闪光,更是民族文化最顽强健壮的生命之歌。

二、在文化自信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要充分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一)儒家的优秀文化传承

学者们分别从儒家的生态智慧、礼乐思想、朱熹的“共治”思想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儒家的生态智慧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和谐共处。以中庸之道为基础原则和方法,以“见利思义”为价值导向的天人一体论,它所关注的是人类的利益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平衡。当代之科学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中,在奉行中庸原则的同时,也要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更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儒家的礼乐思想属于政治伦理的范畴,从西周时期它就不是形而上的意识形态,而是和人们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基本原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通常将礼乐文化,升格为全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社会价值观念;历代封建王朝将礼乐思想转化为礼乐制度,起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礼乐文化的法则,在于人的生命关怀与社会秩序的相融合,这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汲取古代礼乐制度文明与现代精神文明相契合的部分,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使古老的礼乐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朱熹的“共治”思想,是倡导君臣共享治权,儒家士大夫在政治中不再是天子行政的附庸,而是治理天下的主动参与者。儒者的“共治”思想,往往通过教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他们的教化每每从针对君王的教化,变为针对士人的教化。儒者们之所以不放弃教化士人,是因为他们始终要求自己对政治负责、对天下负责。

(二)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本论坛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开展了系列探讨。

有学者认为,现代科技转型的方向与道家自然观有相通之处。科技的创新发展需要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环境。道家文化在此有深厚的建树,通过道家的文化土壤可以有效的铺垫科技发展,促进科技的不断进步。

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的普及,不能单纯从普及的角度来评价,要深刻认识其中华文化传承的意义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要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生产生活,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方面。

论坛进行期间,还召开了中国实学研究会第五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实学研究会章程》等制度,增选了部分成员。并对当地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

据悉,中国实学研究会成立二十多年来,积极团结、组织海内外热心实学,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专家学者和政策决策者,始终以“实事求是”为指导,以“实心”、“实理”、“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为核心理念,以经世致用、知行合一为研究和实践目标,致力促进海内外学术交流,为提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推动亚太地区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