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介绍——元代王蒙的《溪山风雨图册》

王蒙(约1298-1385),字叔明,号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昇、舅父赵雍,都是元代著名画家。王蒙的父亲叫王国器,母亲是赵孟頫的女儿。王国器于大德年间娶赵孟頫四女,他工诗词,喜爱收藏古法帖、字画及古陶瓷等文物,亦长于书法。而且王国器与当时活跃于吴门及沪杭一带的文人雅士如张伯雨、黄公望等人都有所交往。

其父亲在艺术方面的喜好和擅长必然会对幼年王蒙的绘画启蒙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王蒙的外祖父是元代公认的画坛领袖赵孟頫,其外祖母管道昇以及舅舅赵雍、赵奕都是元代著名的画家,王蒙出身于这样一个名满四海的书画世家,良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使其从小就可以接触到的高层次艺术信息,这都是其他常人完全不具备的客观条件,再加上王蒙自身的天资禀赋,深入钻研唐宋时期各家画风,这都为他日后的山水画技法创新打下了扎实深厚的艺术基础。王蒙不像其他山水画家一样,对于仕途十分单薄,他想要踏入官场,王蒙曾希望以画艺获得举荐超拔。但由于元代的选举制度,他始终不能如愿。

下载APP,领双11津贴

趙孟頫 管道昇 高士弈棋圖

王蒙年轻时隐居黄鹤山(今余杭临平山)几十年,过着“卧青山,望白云”的悠闲生活。元末,张士诚据浙西,曾应聘为理问、长史。弃官后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临平镇)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王蒙出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因胡惟庸案牵累,于大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死于狱中。

《惠麓小隐图》

王蒙能诗文,工书法,尤擅山水画。其山水画受赵孟頫的直接影响,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自具风格。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元四家”,对明清及近代山水画影响甚大。王蒙在元代山水画家中,是唯一以作品繁、密取胜者。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纵横离奇,莫辨端倪”;笔墨熟练,重用笔而胜于用墨,强调书法情趣,自称“老来渐觉笔头迂,写画如同写篆书”。山石皴笔用细如牛毛、略带波颤、层次繁密的“解索皴”,再加上用破笔点成的苔痕,苍苍茫茫,“望之而郁然深秀”。其最大的特色是善于表现江南深山溪谷、草木华滋的蒙茸湿润之感。山水之外,兼能人物。

《春山读书图》

王蒙创造的“水晕墨章”,丰富了民族绘画的表现技法。他的独特风格,表现在“元气磅礴”、用笔熟练、“纵横离奇,莫辨端倪”。《画史绘要》中说:“王蒙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而恽南田更说他“远宗摩诘(王维)”。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两种,其特征,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笔,以用笔揿变和“繁”著称;另一是用“淡墨钩石骨,纯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绝无余地,再加以破点,望之郁然深秀”。

《西郊草堂图》

也就是说王蒙的作品的特点:一是用墨奇特,创造了水晕墨章,用淡墨钩石骨,纯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绝无余地,再加以破点,望之郁然深秀。二是王蒙的画多表现隐居生活,运笔和写景富有层次变化,构图喜欢满满当当,撑足纸面,色彩对比强烈,用笔老辣朴实。他善画江南林木丰茂的景色,湿润华滋,意境幽远。三是发明了牛毛皴的画法,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笔,以用笔揿变和“繁”著称。

《夏山高隐图》

王蒙喜欢画山、画水,画山融合了董源、巨然、郭熙和赵孟等前代大师的技法。笔法上以披麻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相参合用,表现出了物象的不同质感。先以淡墨勾皴,而后施浓墨,先用湿笔而后用焦墨,使得层次分明,增添了山石树木的润湿之感。山头打点,变化尤多,表现出山上树木的茂密苍郁。让人一看,画面具有很强的空间感和景物溢出感。

《溪山风雨图》

王蒙传世的画,据文字记载有数十件,但至今为各界公认为真迹的,不过十多件,大体为卷轴画,只有《溪山风雨图》是册页。此册页共十开,最后一开上自题:“吴兴王蒙作溪山风雨图。”虽无年款,但从各图的风格上看,纵跨五代、宋,应该是王蒙比较早期的拟古作品。十开册页中,有学董源、巨然法的,山体圆浑,多作“矾头”,长线披麻,浓墨点密集;有学北宋李成的“攒针松”“蟹爪树”的;还有学米芾父子的“米氏云山”的。

虽说此册页尚未体现出王蒙个人画风成熟时期的密实、苍茫的风格,然而笔墨上已经初现元代绘画的旷达、率意。王蒙是赵孟頫的外孙,而赵孟頫是宋末元初承前启后,开创“书画一体”、纸本“干笔皴擦”的元代文人画风的一代宗师。王蒙幼承家学,曾经临摹过大量的五代、宋的画,打下了深厚的笔墨基础。《溪山风雨图册》就是王蒙这一学习时期的记录。

传世代表作有《葛稚川移居图》《青卞隐居图》《具区林屋图》《东山草堂图》等。皆描绘山深林密、草木葱茏的山居景境。万壑千岩,密密层层;茂林丛木,参差杂错;径路迂回,轩宇在目。森郁微茫、氤氲混成之中透出清爽灵秀之气,曲尽山林幽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