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难当头,皇帝会迁都以求自保,崇祯皇帝为何至死也不南迁

公元1644年,大明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自缢,宣告了屹立了200多年的大明王朝就此倒塌。我们知道,一旦战乱四起,有不少执政者会选择迁都,偏居一偶以求自保,如安史之乱时,李隆基逃到了蜀郡,列强侵华时,慈禧太后逃到了西安,为何面对李自成的威胁,崇祯皇帝至死也都没有迁都?

明朝的版图很大,即使放弃北京,仍有大片领土供大明保存根基和东山再起,但是崇祯皇帝直到北京被破,大明灭亡,也没有南迁,这是为何?是崇祯忠于气节不愿迁都,还是另有所情?

其实在明王朝灭亡前,迁都之事就已经被提出来了,第一次是李明睿提出的。当时崇祯皇帝私下召见他,问他今后的策略,李明睿德坦诚说,叛军可能会危及北京,皇帝应将首都南迁,暂避锋芒。

崇祯皇帝对局势也很了解,但是顾虑重重,他觉得迁都是向敌人妥协,是一种耻辱,放弃北京,也会为自己留下千古骂名,再加上李自成是大明将领,他更不愿屈服于臣,让自己背上失政于寇的耻辱,正是这种顾虑,让他犹豫不决。

崇祯皇帝想做个圣贤之君,因此不愿背负丢失国土的骂名,他想让自己的臣子替自己解决这个难题,于是就召集群臣讨论迁都之事,但大臣多是一些老奸巨猾之人,都不愿承担这个历史罪责,因此没人表态,崇祯皇帝无可奈何,只能将这个问题留在了早朝。

朝堂上,大臣也是意见不一,争执不断,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谁,闹得大家不欢而散,是否迁都也就没有做出统一定论,崇祯本人,因为贪图虚名,不愿背负丢弃国土的罪名,也不愿意主动提迁都,因此,迁都之事就被搁置了。

大臣为何不愿迁都,是大义凛然,誓与北京共存亡吗?其实不然,一些大臣或许是出于忠心报国的目的,不愿舍弃都城,但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他们不愿迁都,主要是不愿背负舍弃北京的罪名,害怕崇祯秋后算账,拿他们做丢失北京的替罪羊。有这样一群精打细算的大臣,再加上一个缺少决断、只图虚名的皇帝,明朝有如此结局也不冤枉。

放弃迁都,又打不过起义军,结局也可想而知。李自成大军势如破竹,夺取了宁武,使京城失去了一道屏障,陷入了危险之地。崇祯惊慌,与群臣商量对策,大臣建议让太子南下,保存根基,崇祯大怒,怒骂道:“自己都不能救济天下,自己的孩子能做什么?”

崇祯皇帝表面大怒,但内心希望大臣劝自己迁都,只是大臣没领会圣意,因惧怕崇祯而不敢提南逃之事,最后只是下发了一个“入京勤王”的诏书,等待各路兵马来救驾。远水解不了近渴,救援大军未到,前线告急奏折却频频传来,李明睿又再次力劝崇祯迁都,皇帝又再次召集群臣商量,可是大臣又一言不发,商量陷入了僵局。

僵持之际,前方传来消息,保定失陷,这给了崇祯当头一棒,他坐在龙椅上,泪水不自觉的掉了下来,保定是南迁的必经之路,现在已落入敌军之手,即使想要南迁,也已经没有可能了。

公元1644年3月18日,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皇帝已无路可走,他为了保存最后的一丝尊严,先杀了妻女,然后自己也自缢了,大明王朝就此倒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