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奉命出征却畏敌不前,并每天谎报军功,露馅后被皇帝下令赐死

文/格瓦拉同志

崇祯帝殉国前一句“文臣皆可杀”的话,道出了明朝灭亡前朝臣们种种颟顸昏聩、欺上瞒下的表现,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其实这样的文臣的确不在少数,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因谎报军功而被杀的内阁首辅周延儒。

周延儒自幼聪明好学,写得一手好文章,年仅21岁便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编撰。明熹宗年间,周延儒历任右中允、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等职务,崇祯帝即位后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崇祯帝求贤若渴,周延儒因为机智敏慧,善于揣测圣意,所以备受重用,在崇祯二年(1629年)时被晋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次年便被超拔为内阁首辅(相当于首相)。

崇祯帝即位之初,任用周延儒为首辅

周延儒虽然极受皇帝信任,但却遭到同僚温体仁的嫉妒、排挤,仅仅过了3年时间,便被罢相归家。温体仁驱逐周延儒后成为首辅,然而在任5年间专横跋扈,最终被皇帝罢免。随后,张至发、薛国观先后为相,但局势愈发糜烂不止。无奈之下,崇祯帝再次起用周延儒为首辅,时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

在全天下的殷殷盼望之中,周延儒再度入朝为相,而他复出后的一系列举动,也颇为引人注目。周延儒一上台,便奏请革除温体仁执政时期的各项弊政,免除战乱地区百姓积欠的钱粮,允许灾区百姓用夏麦来代替漕粮。与此同时,周延儒还奏请赦免戌罪以下犯人,召回因进谏而被革职的官员,并大量重用有名望的朝臣。

周延儒再度拜相之初,颇有一番作为

周延儒的“三把火”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灾区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朝堂上的党争为之缓解,政局也趋于稳定。对于周延儒的表现,崇祯帝非常兴奋,曾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对他作揖下拜,并称要听从周延儒的教诲,以治理国事(“帝尊礼延儒特重,尝于岁首日东向揖之,曰:‘朕以天下听先生。’”见《明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此时的皇帝与宰相,真可谓亲密无间。

然而周延儒的惊艳表现仅仅维持不到一年时间,便向平庸、昏聩方向急转直下。周延儒为相缺乏长远规划、治国谋略,在军事方面更是个“门外汉”。后金军队屡屡突破长城内侵,李自成纵横中原,张献忠祸乱湖北、四川,关内外狼烟四起之际,周延儒对此却束手无策,而他重用的督师侯恂、范志完等人又是畏葸不前、败事有余之辈,使得局势更加不可收拾。

关内外狼烟四起,周延儒却束手无策

不仅如此,周延儒在复相后,重用门客盛顺、董廷献及文选郎吴昌时等人干预朝政、排除异己,而这些人也依仗着周延儒的势力,到处为非作歹,影响极为恶劣,尤以吴昌时为甚。在这种情况下,言官们纷纷上表揭发吴昌时等人仗势弄权,间接也抨击到周延儒,让后者深感不安。

崇祯十五年(1643年)十一月,清兵突破长城墙子岭、青山口防线,然后在内地大肆劫掠,越过京畿、山东,一直打到江苏沭阳,沿途明军一触即溃,战斗力弱成渣。次年三月,清兵满载而归,然后取来路北返,朝廷闻之震惊不已。面对万分危急的局势,崇祯帝忧心如焚,周延儒不得已请命出征。崇祯帝闻言大喜,下诏褒奖周延儒,勉励他在阵前取得佳绩。

周延儒畏敌不前却谎报军功,实在可恨

没想到周延儒毫无斗志,刚走到通州便驻军不前、避敌不战,整日与幕僚饮酒作乐,同时还恬不知耻地上书奏捷。被蒙在鼓里的皇帝见捷报频传,大喜之余便屡赐玺书褒扬。好在清兵并没有进犯京师的打算,在当年四月的时候绕开北京出关,算是给周延儒帮了大忙。清军出关后,周延儒“凯旋回朝”,被崇祯帝封为太师,并获赐银币、蟒服,可谓荣宠至极。

但很快,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便上疏揭发周延儒,其他的官员也纷纷弹劾,恳请皇帝处以极刑。崇祯帝获悉真相暴跳如雷,下令将周延儒罢相,并要求府部诸臣会审。同年十二月,崇祯帝下诏将吴昌时斩首,并勒令周延儒自尽,同时籍没其家产。周延儒死时,终年50岁,两个月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杀殉国。

崇祯帝获悉真相后,下令赐死周延儒

居数日,养性及中官尽发所刺军中事。帝乃大怒,谕府部诸臣责延儒蒙蔽推诿,事多不忍言,令从公察议...法司以戍请,同官申救,皆不许。冬十二月,昌时弃市,命勒延儒自尽,籍其家。引文同上。

史料来源:《明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