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25年为何终生不称帝?原因很简单

提起三国的曹操,世人大抵会称之为“奸雄”,然而,曹操也有“圣明”和“雄才”的一面,正如同时代的许邵给曹操的评价一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个评价可能更加客观公正些。

除了奸雄之辩,曹操还有一个举动令后人争论不休:以当时曹操的权势,取代汉帝称帝是轻而易举的事,可他为何却终生不称帝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不敢称帝。

虽然从总体形势来看,曹操已经取得汉王室的绝对控制权,但他的势力还局限于中原偏北方一带,东南、西南等地方还有孙权和刘备,三足鼎立的局面很是明显。国家没有统一,天下还不太平。

因此,尽管曹操地盘大些,兵马也多些,但聪明的曹操当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贸然称帝,成为众矢之的。给刘备、孙权率众征代的理由和借口。

二是不能称帝。

在当时讲究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等理念的朝代,曹操虽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军阀的雄才大略,却摆脱不了儒家文化对他的影响,故而他在争夺权力、对外征战的过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义行事,以天子的名义兴师问罪,让自己表面上站在正义的一面,以便取得道义上的制高点。曹操平定董卓、吕布叛乱打的正是朝廷这张王牌,如果曹操废掉汉献帝,登上皇帝宝座,那他跟董卓、吕布还有什么区别呢?

董卓、吕布可是当时天下公认的残暴之人,是人人欲得而诛之的对象,曹操的智慧谋略远在这二人之上,当然不愿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

同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对外竭力宣称自己是奉天子诏,但真正擅权是,也是路人皆知的事。正如一些正义人士骂曹操的8个字: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曹操为自己设定的标准是非常高的,他是想做周文王那样的圣人,成为千古传通的对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亘古流传的圣人称号比一个身背骂名的皇帝的称号美好得太多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当曹操手下的许多部下劝他称帝时,他都拒绝了,这其中还包括手下重将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人,也包括老对手孙权也曾劝他废汉建魏。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上书给曹操,表示愿意俯首称臣尊奉曹操为帝。曹操却笑着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曹操一点都不糊涂,他深知一旦自己称帝,势必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所以选择了隐忍不发,一直保持宰相的身份,“挟天子以令诸侯”25年而终生不称帝。

其实当不当皇帝只是一个名号的问题,曹操早已完全架空了汉献帝刘协,朝廷的政策由他决定,他是以丞相的名义做皇帝的事,曹操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皇帝,又何必去计较“皇帝”这个称号呢?

正如曹操在《述志令》中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意思是自己做到宰相已经非常尊贵,已经非常满足了。成为事实上的皇帝,曹操当然满足了,已经享受到了皇帝的各种待遇,也就没有必要去公然登基称帝了,那样反而会让刘备、孙权抓住把柄,实在是没有必要!

因此,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意思是说,他要让自己的儿子登基为帝。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曹操的确是为自己的儿子称帝做好了准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