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子从嬴政的长相对他的为人和性格作出了判断

尉缭子从嬴政的长相对他的为人和性格作出了判断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以武力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秦王嬴政,自号“始皇帝”,史称“秦始皇”。自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开始便大兴土木,滥用民力;专任酷吏,滥施苛刑;不施仁政,推行暴政;焚书坑儒,愚弄黎民。不久,便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致千秋基业,二世而亡(共十五年)。为什么一个刚从分裂和战乱中诞生的统一的新国家,会如此短命呢?历史归结为源于秦始皇的暴政。也有人认为,暴政源于秦始皇的性格,而性格又源于秦始皇的长相,情况果真如此吗?

第一个看出秦王嬴政是由长相主导性格的,是大梁人(魏国)尉缭。此人曾向嬴政献计,应不吝金钱贿赂六国豪臣,从而离间六国合纵,再逐一消灭六国。秦王用其计,并与之同吃同住,还任用为秦国尉(相当于汉太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尉缭仍然私下对人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天下,天下偕为虏矣,不可与久游。”(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段话的大意是:秦王此人,鼻梁生得高,眼睛细且长,胸脯像禽鸟,声音如豺狼,这种人少恩寡义,心如虎狼,贫困时容易屈居人下,得志时则会反咬人一口。我是个平民百姓,但他接见我时常常礼下于我,若使秦王一日得志统一了天下,天下人就都会成为他的奴隶,这样的人是不能与之长期共处的。这就是尉缭子从嬴政的长相而对他的为人和性格作出的判断。

先人一步,get更多独家资讯

其实,比尉缭子更早以长相判断人的性格的,是春秋未期越国的范蠡。当范蠡和文种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以后,范蠡退隐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说出了一段千古名言:“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但,文种没有走。不久,文种果然被越王勾践找借口赐死了。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人内心的好坏,往往会影响他的长相;小偷不一定都是贼眉鼠眼,但贼眉鼠眼者一定是小偷;“相由心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上,嬴政从取代“仲父”吕不韦,而自己亲政开始,这种少恩寡义、虎狼之心的性格就暴露无遗了。先是设计斩杀了可能会对其王位构成威胁的弟弟长安君成娇;几年后,又逼杀了曾为他继承王位不遗余力,后来又全力辅佐他亲政的“仲父”吕不韦(传为嬴政生父);在打下赵国的邯郸后,居然把曾与他母家有过节的王生一族全部坑杀了。

另一件证明秦王性格的事情发生在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3年),秦王问将军王翦和李信,灭楚要多少兵马?李信说二十万即可,王翦说非六十万不行。秦王听信李信所言,反认为王翦老矣。遂派李信与蒙恬率二十万军队伐楚,结果大败而归。秦王只得亲自向王翦道歉,并派他率六十万大军攻楚。出发时,秦王送大军至灞上,王翦却在此时请求秦王赏赐他“美田宅甚众”。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秦纪二》中是这样描述的:“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即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己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此段译成白话大致如下:秦王说:“将军即将出征了,还担心会受穷吗?”王翦回答:“作为大王的将军,即使立了功,最终也得不到封侯。所以趁大王还信任臣时,多要一些田宅作为子孙的基业。”秦王大笑应允后,王翦立即启程,行至边关时,王翦己经一连五次派使者回去向秦王请求好田地了。手下人说:“将军向大王请求田宅的行为是否太过了!”王翦却说:“不然,秦王骄傲暴戾而且不相信人,如今他将全国的军队交给了我,如果我不借口为子孙计向他多要田宅以坚定他的信任,那岂不是让他对我起疑心吗?”由此可见,王翦因为惧怕生性多疑的秦王中途生变,使之功亏一篑,才不得己使出了“五次追讨”的无奈招数。

最能体现秦始皇残暴性格的,莫过于“焚书坑儒”事件了。“焚书”,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上书斥儒生不师今而学古,各尊私学,诽谤朝政,惑乱民心,建议禁私学。办法是除了史官所藏秦国史书以外,别国史籍一概焚毁;私人所藏儒家经典和诸子书籍,一律送官府烧毁;下令后三十日不送所藏私书到官府者,罚筑长城四年;聚谈诗书者斩首,是古非今者灭族;只留医药、占卜、农作书不禁;民间求学者以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上书。一时间,儒家礼教扫地出门,百家经典付之一炬。然,民之口若川,川,岂可堵之。

而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的“坑儒”事件则更为残忍荒谬。秦始皇迷信长生不老,屡派人寻仙求药。手下方士卢生、侯生二人又接到寻访仙人的任务,两人商议说:秦始皇为人,生性暴烈怪戾,刚愎自用。他起自诸侯,兼并天下,以为自古以来无人能及。专门任用狱吏,使狱吏都得到宠幸。尽管他身边有博学之士七十人,那只是特别做的摆设。连丞相和诸大臣都要一成不变地按他的旨意办事,事无巨细俱依赖于他……一个人贪恋权势如此,我们不可以为他求仙药。卢、侯二人遂逃亡。秦始皇闻讯大怒,并把之前方士徐市(即徐福)渡海求仙不返事件,均迁怒于于诸儒生。命狱吏拷问诸儒生与此案的牵连,诸生相传告引,结果牵出四百六十余人,后皆被秦始皇活埋于咸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坑儒”事件。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曾苦谏说:“天下初定,远方的百姓尚未归附,儒生皆颂扬效法孔子,皇上却都要绳之以重法,儿臣恐怕会引起天下不安,请皇上明察。”始皇帝大怒,遂罚扶苏到北方的上郡去做蒙恬军队的监军。

“焚书坑儒”与秦王朝的短命有着必然的内在关联,一个践踏文化和文化人的王朝,一个弃仁政如蔽履的王朝,怎么可能长久?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是这样评价秦始皇的:“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一个背民心、行暴政、毁德教、绝仁义、逆天而行,置天下生民于水火,开天下暴虐之先河的王朝怎么可能不短命?

人的长相与性格、心理是否有必然联系呢?换句话说,“相由心生”是否科学合理呢?从史料记载的秦始皇那难以让人感到舒心的外貌、骨骼以及声音来看,他那作为君王的不守信诺、刚愎自用、暴戾残忍的行为,又与他的长相出奇的一致。因而,得出的结论是:秦始皇的暴政与他的性格有关,而他的性格又与他的长相相关联,所以,秦始皇的暴政与他的长相有关。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全文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