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公为什么只是出了一个计策,就被康熙从幕僚提为一品大员

周培公的成功"上位",在我看来像是一把豪赌,但在最后赢得漂漂亮亮,结结实实。他用十万将士的生命和大清社稷作为底牌,换来个一品大员,其实过程并不是听起来那样一步登天。

首先,要赢下赌局,自己的底牌要足够好。也就是说,周培公确实不是泛泛之辈,不是沽名钓誉之徒。周培公出谋士之策,行壮士之行。在这场叛乱中,王辅臣是康熙和吴三桂都要争取的角色,周培公知道自己的劝降政策是能被康熙听的进去的,这是献计的大前提——皇上会听。

接着,就是计策的可行性,周培公从敌我双方分别分析,我军虽有图海大学士鼓舞军心,但王辅臣的毒辣已经在士兵心中有了根深蒂固的印象,如果首战一败,估计大学士的威名也提不了多少军心了。如果可见,硬碰硬风险是很大的。反观敌方主将,墙头草之辈,贪图福禄,也有较大的争取希望。因此,在可行性上也有了保证。

接着是计策的可操作性。周培公直接立下生死状,成与不成,看天命。在康熙看来,如果劝降成功,则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还能得到个精英谋士,如果败了,那也没啥损失。那何不给他个一品大员,去试它一试呢?最后,康熙赢了,周培公也赢了。

要赢得赌局,还要有队友的配合。在这个故事中,可以说是君明臣贤,上通下达。图海不自矜,不贪功,向康熙引荐了周培公。康熙则是权衡利弊,不做秦皇汉武,心向尧舜汤武。对于康熙而言,一品大员只是个品衔,参议道台不过是个四品。所以他没有选择做个铁腕皇帝,一声令下,将士勒马。他选择了使皇家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如此做法,不仅可以收买士人之心,同时给了王辅臣一个诏安的信号。他还要腾出心思打吴三桂,作为一个皇帝,肯为自己送死的人越多越好,更何况此事可成。因此,周培公貌似只提出了一个计策,就一步登天,好像反差很大。但计策实施成功所带来的影响,我认为是远远超过康熙给的一品大员的。所以过后,康熙给了周培公更多奖励和荣誉。

很多事情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这就是周培公“一步登天”现象背后的道理。当年诸葛亮坐在草庐里给刘备分析了一下天下局势,刘备就马上非诸葛不丞相了。给晋文公指路的郑国养猪户,最后也得到了听上去远超过自己所做事情本身价值的奖励。但是,这只是看上去的事情。我们应该以计策执行后带来的效果,而不是计策执行的难度来分析。所谓论功行赏,也不是论劳行赏就是这个道理。然后我们再来看周培公,他得到一品大员的品衔,不是必然的吗?换句话说,就算不是周培公,而是王培公,李培公,故事的结局依旧不会改变。

也就是说,这个计策给康熙带来的回报,是值得他给出这个官衔的。也就是说,周培公之所以能凭借一个计策而得到一品大员的位置,完全是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加上皇帝不像汉朝皇帝那样小气的结果。他的成功并不像听上去那么简单,他的勇气和胆识是他人无法复制的,也是他成功的要素。试想,置生死于度外,挽大局之将倾,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他赌的不仅是当世之事,更是后世之名。战场局势瞬息万变,他必须立刻做出决策,立刻实行,如果失败,可能会助长敌军气焰而灭自己威风。这是将十万将士的生命放在了赌桌上。

从周培公的出身来看,我认为劝降之计是有他的大义救生之心在里面的。康熙也乐意做个明君,促成了周培公的成功。洞察时势,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小支点撬动大星球,“小计策”成就大功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