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真的是圣人吗?从史载的第一位僭越者中可知一二

文:汪鸳渊

在我国的古史传说中,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黄河连年泛滥,危害到了先民的生存,王派鯀治水,鯀采用传统的方法去“堵”,水火无情,鯀以失败告终,并赔上了自己的性命,鯀的儿子大禹接过了治水的重担,与父亲不同,大禹采用“疏”的方法,最终获得成功。传说,大禹在治水期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为典型的“工作狂”,正因为大禹的“担当”和才华,后来通过禅让制坐上了“皇”位。

按理说,通过禅让制得来的王位是不该称之为“皇位”的,且那个时候还没有皇位的说法呢!我这样描述,其实是为了让大家形象且生动的理解那个位置的吸引力而已。因着大禹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其在位期间的表现,大禹在中国古史里被视为“神”般的存在,是天生的“圣人”,是完美的“伟人”!圣人、伟人全是赞赏的好词,打上了双引号,看着便有了些讽刺的意味,其实不然,这是一种存疑的态度。原因在于,如果,大禹是圣人、是伟人,为什么继承大禹位置的人是启,且恰恰是这个启结束了禅让制,让“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是巧合,还是禹、启蓄意为之?由此出发,甚至有学者怀疑,大禹的“皇”位也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

在中学课本里,尧、舜、禹采取的都是禅让制,其中禹将位置禅让了之后,其子启却做了第一个“僭越者”,这是历史上第一位谋逆者,史载的第一位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皇”位的人。简单的几句陈述,看似讲明白了这件事情,但好奇的人,应该会想知道,禹最初将位子禅让给了谁?启是如何取代名正言顺的“皇帝”的?儿子这样做,当爹的知道么?启这样做,到底是个人的行为,还是与父亲禹的合谋?我想,说清楚这几个问题应该就能明白,“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是圣人,还是凡人了!

其实,“家天下”并不是启原创,它有着悠久的传统,启只是“复立”而已。《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帝尧者,放勋。”简单来说,就是皇帝死了,孙子高阳为帝,就是我们所说的颛顼;颛顼死了,皇帝的曾孙子高辛为帝,就是所熟知的帝喾;帝喾死了,儿子放勋即位,便是我们常说的帝尧。由此可见,早在禅让制之前,便有世袭的“家天下”了。

虽然“家天下”很早就有了,但这绝不能成为启复辟的借口,也绝不能为启这个僭越者洗清罪名,更不能说明禹本身的品格。所以,我们还得继续探究禅让制怎么就突然变成了“家天下”,毕竟,真相如何,关系着大禹其人的定义。

《史记•夏本纪》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萁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

根据这段记载,大禹在死之前是将位置禅让给了益,讲道理,益才是禹合法的继承人,而这位继承人却在居丧三年后,将位置传给了启,自己躲到山上去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益“大公无私”么?《史记》是这样解说的,益虽然是合法的继承人,但是辅佐禹的日子太短了,与天下的诸侯、臣民相处的并不是很融洽,诸侯皆舍他而去,投奔了启。于是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遂即天子之位”!

若是这段记载属实,这启即位完全是民心所向啊,而益全是因自己的无能与懦弱才被众人舍弃!果真是这样么?

《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还有这样的记述:“禹荐益,而以启为吏。┄天下谓禹明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也就是说,大禹虽然推荐了益为自己的继承人,却以启为重要的官员,加以培养,人都说,大禹明面上将位置传给了益,却暗中培养启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这要是真的,禹、启这对父子也真是可以的!

总结一下,关于这件事,有两种解释:一、启经过益的推荐,通过禅让即位,符合规矩,大禹不知情;二、启僭越即位,禹不仅知情,还为启铺就了道路。

同时,“扈氏与夏启之间的战争”也为此事提供了些许线索。史书记载:“昔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简单来说就是有扈氏不满夏启代替了益,破坏了禅让制,于是为“义”兴兵讨伐。如果以此为准,那么启就是明显的乱臣贼子了。

然关于有扈氏与启的战争,学界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史书又载:“有夏之方兴也,扈氏弱而不恭,身死国亡。”若此为真,那么则可证启之位来的合情合理,有扈氏之祸,完全自作自受。

同样,此事也有两种解释:一、启合法即位,有扈氏“不恭”,所以发生了战争;二、启非法即位,有扈氏不满,所以发生了战争。

关于启,史书上还有很多记载,当然,大禹也一样。但,凡是上过学的,大概都知道启推翻了禅让制,建立了夏王朝这么一回事,其它的事迹都知之甚少。咱不是研究古史的学者,所以,没必要“面面俱到”,单是这么一件事就够让人头疼了。

关于我们最初提到的问题,我想,大禹应该算是一个正常的人吧,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禹想要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那个时候,“共和”的观念还没有出现,任谁都是要为自己的私心考虑的!

作者:汪鸳渊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