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想刺杀皇帝,这件所谓的谋逆案,其实都是朱元璋的巨大阴谋

传说在胡惟庸的老家传出了水井里长出了漂亮的钟乳石,而且老宅里面晚上经常会有发出亮光。很多人为了讨好他,奉承地说这些现象都是吉兆,预示着他家要大福大贵。可是以当时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身份来看他,如果还要发展下去,那也就意味着可以登顶那个最高的位置。其实这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很容易招致皇帝的猜忌,可是胡惟庸当时太过志得意满,还认为自己的家里出现这些景象确实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能力超群。而这件事就被越传越广,越传越神乎。

朱元璋因为胡惟庸的儿子滥杀无辜而要治他儿子的死罪。这让胡惟庸下定了造反的决心。在他的计划里,他先要用一个借口把朱元璋给骗出皇宫,然后再进行伤害。这时他便刚好想到了家里的奇异景观,便以此为由请皇帝他到家里进行观看。朱元璋自然也就欣然的答应了,可是在他的车驾行到一半的时候,却突然间有一个太监冲了出来,拦住了车架。由于他冲出来十分的突然,朱元璋两旁的护卫便把这个太监给打成了重伤。朱元璋感觉事情有点奇怪,便要把那个太监拉过来审问,可是那个太监由于伤势太重,已经没有办法开口说话了,但是他的一只手指确是始终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

朱元璋便停下了队伍的行程,命人登到城墙上去眺望。这一看便发现了胡惟庸家的不一般,原来他在家里面埋伏了许多的士兵和弓箭手。这些人要做什么事情就显而易见了。于是朱元璋便命令了自己的御林军把胡惟庸一家子连同那些造反的兵士全给抓住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事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便是这个挡住朱元璋车驾的太监。如果不是他,朱元璋可能就已经掉入了陷阱当中。这个太监在在当时的记录中有名有姓,甚至还有一些明朝的文人为了纪念他而专门为他写墓志铭。可是在后世的史学家的考察当中却发现这个人根本不存在。而这件所谓的谋逆案,根本就是朱元璋巨大阴谋,关于胡维庸的政治陷阱,目的便是除掉这个权力过大的丞相。

除胡惟庸被抓住以后,不少观望的人士便想借助这个机会来表现自己,当时有一位御史就来告发胡惟庸。他当时主要是告发了两件事情,其中一件就是胡惟庸毒死了当时的诚意伯刘基。

当时的汪广洋和胡惟庸同为丞相,虽然胡惟庸为左相,他的权力要高于担任右丞相汪广洋。实际上,汪广洋在担任右相的过程中,也没怎么管事,权力全部都是由胡惟庸在一手操控,他整天沉溺于酒色当中。朱元璋也觉得他实在不堪大用,既然要处理相权的问题,处理了左相,自然右相也是要处理掉的。再加上汪广洋也被牵扯到毒杀刘基的在这件事情上,皇帝就打算把他贬到偏僻的地方去,可是他又搅和到结党营私的事情上,最后被赐死了。

汪广洋死后,他的一个爱妾也跟随他一起自杀了。这原本还可以续写成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可是在有心人的推推敲之下,他的这位爱妾却是一位罪臣的女儿。按照当时的制度,汪广洋作为一个文臣是不能拥有罪臣之女作为奴仆的,而导致这种决策性失误的地方自然就是中书省了。很明显,朱元璋的是借着这件事情对中书省进行一次清理,而他请你清理的这一批人也确实的都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进行了中书省制度上的改革,废除了丞相。

胡惟庸死了,死了可是却酝酿出了更大的一场政治风暴。朱元璋认为他的很多党羽,以及他的很多罪行都隐藏在深处,还没有完全的暴露出来,所以就需要追查奸臣。明朝初年,这些政坛上的大腕,从皇帝到各地的藩王到开国功臣再到普通的大臣之间都有姻亲关系。其中最为典型的也就是胡惟庸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儿。所以当时在追查后,这位侄儿便被当成了胡惟庸的党羽被处理掉了。我们知道这这个案子最终牵扯到了明朝一大半的开国功勋以及2万多人的家属。作为明朝的第一大开国功臣的李善长也没有幸免于难,一家子全部杀头。

朱元璋办了这个明朝建国以来最大的案子,他不仅仅是只为集中皇权而废掉相权,而是升级到除去朝廷里那些可能危及到皇权以及后置子孙统治的人。这个案子距离最开始案发到结束,实际上历经了十多年的时间。很多大臣在当时指出朱元璋的这种做法是完全不合理的。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朱元璋确实在后期处理这个案子时不讲道理,因为很多人并没有什么罪行。但是他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巩固自己及后世的统治,在他的观念里他这样做并没有什么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