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人有尊祖传大鼎,官员骗不走日寇抢不到,建国后主动无偿上交

各位朋友晚上好!子渊这段时间陆续为大家介绍了许多国宝重器的传奇故事,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兴趣,今天咱们要说的是国家博物馆的代表文物——西周大盂鼎,因其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因而名列《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之中。

▲中国国家博物馆外景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陕西郿县礼村一农民在耕地过程中偶然挖出两个青铜大鼎,意识到自己捡到宝贝后,他立马托人将其转卖至当地文玩黑市。后人见这两尊西周时期的青铜大鼎上的铭文,推断所有者为周康王时的大臣盂,便按尺寸大小将其命名为大盂鼎、小盂鼎(已佚)。

▲大盂鼎

青铜鼎起初是被岐山富贾宋金鉴购得,但因大盂鼎器形巨大,消息不胫而走,岐山县令周庚盛便对此产生了觊觎之心,从宋金鉴手中巧取豪夺过来,然后转卖到了京城。失去青铜鼎的宋金鉴自然对其朝思暮想,为了购回宝鼎,宋金鉴苦学八股,终于考中翰林,再次以3000两白银的高价重新购回。宋金鉴逝世后,不成器的宋氏子孙,却以700两白银的低价将大盂鼎卖给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深知左帅酷爱文玩的袁保恒,在购得宝鼎后立马将其献给左宗棠,左得之如获众宝,袁保恒也因此备受宠信。

▲左宗棠雕像

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左宗棠被被永州总兵樊燮谗言弹劾,遭朝廷议罪,时任侍读学士潘祖荫施以援手,经多方打点、疏通,左宗棠才得以免罪。为报答潘祖荫的恩情,左宗棠忍痛将心爱之物大盂鼎拱手相赠。作为近代有名的金石收藏大家,潘祖荫在得到大盂鼎后也非常重视,专门辟出一房用以珍藏。之后虽有人时而觊觎此鼎,但碍于潘家权势,无人敢对其下手,潘祖荫于北京病故后,其弟潘祖年将兄长历年所藏一同运回苏州。为避免睹物思人,潘家从不将大盂鼎轻易示人,因而世人渐渐也就忘记了这件珍宝。

▲潘祖荫故居

清朝末年,同为金石大家的端方前往金陵出任两江总督。觊觎潘家文玩的端方,曾一度强迫潘家交出大盂鼎和大克鼎这两尊西周巨鼎,而潘祖年一直对此表示拒绝,好在没过多久清朝灭亡,大盂鼎这才逃过一劫。民国初年,曾有美籍古董商专程来华,以数百两黄金的天价商谈购鼎事宜,但仍被潘家一口回绝。后来,国民政府在苏州新建一幢高楼,苏州地方官员想以大楼落成纪念为名,邀请潘家出鼎参展,以此无限期占有大盂鼎,潘家人一眼就看穿了其中的阴谋,依旧婉言拒绝。

▲托忒克·端方旧照

随着日军全面侵华,苏州岌岌可危,此时潘祖年等人早已去世,潘家上下几乎全是妇孺老者。值此危难之际,潘祖荫的侄孙潘承厚、潘景郑出面将家族所藏金石书画等珍宝连夜入土保全。经反复遴选,终将宝物藏于家中二进院落的堂屋之下,此事完成后,潘承厚反复叮嘱家中的佣工严守机密,随后潘氏举族迁往上海避乱。日寇入城后,自然将潘宅作为搜查重点,然而经过几次搜查,日寇仍一无所获,这才悻悻作罢。在此期间,潘家佣人曾数次盗掘族内所藏的小件珍宝并售与他人,因宝鼎过于沉重,一人无法搬动,所以也就一直长眠地下。

▲上海博物馆

抗战结束后,潘氏族人回家取出所藏珍宝,大盂鼎、大克鼎方才得以重见天日。随着新中国成立,潘氏子孙见国家如此重视文物保护,因此在经全家商议后,由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亲自致信政府,希望将潘家所藏的两尊青铜鼎无偿捐献,同时也提出请求,希望它们能够陈列于上海博物馆,以方便潘家后人参观。华东文管会得知消息后,派专员赶赴苏州办理相关事宜。1952年,上海博物馆落成之日,两鼎正式入馆,开始接受市民参观。七年后,上博将大盂鼎等馆藏珍品北上援助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博得之,亦将其视为镇馆珍宝。

参考资料:

《国宝浮沉:大盂鼎和大克鼎流传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