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诗歌节首届“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王智量:一生痴迷翻译,要把优美的诗歌传递给读者

【王智量先生颁奖词】

他是这个时代最有风度的长者,历经磨难依旧笑容满面。醉心翻译的他,即使身陷饥饿的山村,也没有放弃对翻译的热爱,凭借坚韧的意志和心中之火翻译出外文诗歌的准确和优美,让我们记住了《叶甫盖尼•奥涅金》。

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先生凭良心走过这一生的风雨沉浮,其坚韧不屈的风骨与坦荡磊落的胸襟可谓世之楷模,让人动容。他说:“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和大家一起快乐地生活!”他就是获得此次上海市民诗歌节“杰出贡献奖”的华师大教授王智量。

“我喜欢诗,但我自己不会写,所以才喜欢翻译,用别人的灵感来抒发感情。翻译的时候,就觉得它在替我说话。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多么美的诗啊,大家一定要去读读!”12月6日晚,2018第四届上海市民诗歌节诗歌盛典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隆重举行。91岁高龄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老翻译家王智量先生获得上海市民诗歌节首届“杰出贡献奖”,在获奖现场,“这个时代最有风度的长者”在领奖台上发表获奖感言,并深情朗诵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其中一段,其开心灿烂的笑容给许多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一个世纪的诗意优雅——王智量教授和他的翻译诗(微视频)

一本书:引起一生命运的波澜起伏

也许你还不太了解这位老先生,但说不定你早已读过他翻译的作品,比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狄更斯的《我们共同的朋友》、乔伊斯的《死者》、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及屠格涅夫等著名作家的作品。而普希金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更是其翻译的成名之作,他一生的波澜起伏多与此书有关。

王智量老先生在台上朗诵《叶甫盖尼·奥涅金》

谈及翻译的初衷,王智量回忆起遥远的往事来,1947年,他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49年春,解放军开进北平,他被送到哈尔滨去学俄语,在俄文前辈余振等人的指导下,他的俄语水平进步迅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邂逅了普希金的名作《叶甫盖尼·奥涅金》,那是一本插图单行本。手头拮据的他竟然毫不犹豫地把他的西服典当了,换了钱买来这本书,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这本给他无限快乐也将他推向命运深渊的书。

回到北大后,王智量想干脆转入北大新开的西语系学俄语,于是他跑去找西语系主任朱光潜和北大校长胡适要求换专业,两位大师愉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作为北大第一届俄语专业学生,王智量成绩优异,还没毕业就被留校任教。

在北大期间,他会对照着中译本和另一个英译本一句句地读《叶甫盖尼·奥涅金》,不懂的地方就去请教老师,久迷成痴,他竟然能将这本400多个十四行诗节的俄文版诗体小说全都背了下来!著名诗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何其芳听闻,大赞其“绝活”,并鼓励他将这本书翻译出来。不仅如此,何其芳在他研究《红楼梦》的名文里悄悄引用了王智量翻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一段,然后在发表那天特意打电话告诉他。王智量飞奔去学校看报纸后激动万分,“我太高兴了,这是何其芳先生对我莫大的鼓励和肯定!”

在何其芳的勉励下,王智量开始翻译《叶甫盖尼·奥涅金》。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刚翻到第二章的时候,有人揭发他在工作之余翻译《叶甫盖尼·奥涅金》走的是“白专路线”,被补划成“右派”,先下放河北山区改造,继发配至甘肃农村,在饥饿的乡村几度陷入生命的绝境,他却没有忘记翻译普希金的美丽诗句。

王智量老先生在台下看诗歌朗诵节目

痴迷翻译:要把诗歌优美的形式传达给读者

1978年,经华东师范大学时任校长刘佛年的努力,王智量破格成为正式教师,那一年,他已经50岁。从北大老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变成做体力活的工人后,人生最美好的20年光阴已经逝去,当王智量重新站上大学讲台,讲俄国文学,讲《叶甫盖尼·奥涅金》,并用充满激情的俄文朗读时,台下学生爆满,场面感人。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翻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那是中国尝试再现“奥涅金诗节的第一人”,该书还成为俄国所有普希金纪念馆均予陈列的译本。历经30余载不懈的努力,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译本虽然迟来,却成为“标志性的译作”,春天终于来了。

“我的诗,甘愿让一个读者读一千遍,而不愿让一千个读者只读一遍。”这是王智量奉行一生的座右铭。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他翻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会一版再版,他翻译的《安娜·卡列宁娜》比草婴先生的译本多出了整整5万字。这与王智量一直坚持的翻译原则有关:翻译要形神兼备。他翻译《叶甫盖尼•奥涅金》多年,改稿不下10次,他认为,翻译是一项要求很高的研究工作,也是一次艺术上的再创造。除了内容上忠实原著以外,还应该使广大读者尽可能领略到一些“奥涅金诗节”的风味。所以他在翻译前会先一遍遍朗诵原文,感受诗歌的韵律,他会遵守原作的风格和形式,特别注意其韵脚,“普希金的十四行与西方的十四行就不同,在翻译时我会保持原诗每一节的ababccddeffegg的押韵规律,同时,在每一诗行中尽力做到可以读出四个相对的停顿来,用以代替原诗每行的四个音步。格律本就是诗歌主体,我们要尽量将原诗朴实优美的语言风格传达给读者,如果只凭一己喜好,不把诗歌优美的艺术形式翻译出来,那么这会是一件很遗憾的事,也是对翻译的不负责。”

在他心中,普希金是俄国诗歌的太阳,而《叶甫盖尼•奥涅金》就是他生命的太阳。只要他还能翻译,他便觉得自己活着有用,他甚至在下乡劳作时还是忍不住琢磨诗歌的韵律。叶开说在这个我们应该对知识和智慧进行重新估价的时代,王智量绝对是翻译界一颗被低估的璀璨之星。除了精通俄文和英文,他还自学德语、法语和日语等,翻译过英文小说甚至法语和德语作品,出版过小说和散文集。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智量文集》有14种,分为翻译编、创作编、文论编和教学编,集中展示了这位老人集理论批评、创作、翻译于一身的多才多艺,而面对丢失的稿本,他也很淡然:“丢了就丢了吧。”另外,不少难度高的、别人不愿翻译的作品,他却欣然接受。比如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中最有难度的《死者》一篇,没人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找到王智量,他便通宵达旦,一周就译完了。对于翻译,他热爱的是翻译本身,即使无人出版,稿费低微,不被人理解,低调一生,他也全神投入。

王智量老先生在自家书房

如今,王智力量依然栖身于华东师大一村的一套两居室旧公寓里,一间书房,一间卧室,房间不大,书房只有11平米,堆满了各种书籍稿件,他便在这么小的空间里创作和画画,丝毫不觉得简陋,和老伴两人生活地怡然自得。

感恩他人:我这一辈子活得舒心全凭良心

在老先生的心里,满满是感恩,他想感谢的人太多了。他感谢在西北师范学院附中读书时,老师会把钱悄悄塞进他衣兜的关心;他感谢北大校风的开放自由;他感谢何其芳先生在他被划为“右派”后还鼓励他把《叶甫盖尼·奥涅金》翻译完;他感谢所有提携指导过他的“贵人”,感谢陪伴他照顾他的老伴,而谈起自己众多的学生,他会说“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太重要,当我自己也成为老师时,我觉得做好老师就要拿出自己的热心来,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学生的心。我这一生做老师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对我的关爱和帮助。”逢年过节,他的学生会从五湖四海赶去看他,让他倍感欣慰。

然而,他最感恩最怀念的还是母亲对他的无私关爱,遇到谁,他都会说起母亲的爱。在央视《朗读者2》上,他说起与母亲的往事无不让人动容,母亲用宽厚的爱和提醒教会他凭良心坦坦荡荡做人,让他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有良心地站立在人世间。而在海上市民诗歌馆,一说起母亲,他依然情到深处不能自已,反复强调母亲对自己一生的巨大影响,“母亲是我最要感恩的人,母爱是天下最伟大的爱,母亲这一生对我的培育,我永远也报答不完。我们每个人,谁不爱母亲,谁就不配为人。”掷地有声,令人动容。

王智量老先生在翻阅诗歌集

除了感恩,他从老师们和母亲身上学到的“做人要凭良心”也成为他一生的行动指南。不论是翻译文学,还是教书育人;不论被划为“右派”的艰苦岁月,还是平反后的平凡日子;不论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学生和朋友,他一直都在教导他们“凭良心”。他认为,“作为老师,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是一件幸福的事,即使偶尔说错了的地方,再找学生道歉纠正就好,关键要凭良心。”

这位翻译俄国经典文学的译文大家,一生醉心翻译,献身教育,热爱文学,爱护学生,即使学贯中西、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也低调行事,他甚至说“我这一生都沉迷在读诗、翻译诗歌的文学世界里,到底对这个世界做了多大的贡献,我真的不清楚,我只知道做人做事要凭良心。因为凭良心活着,我才能很舒心很满足的过完这一生。”

王智量先生小传:

1928年6月出生于陕西汉中, 1952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俄语专业,曾任北京大学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1978年调入华东师范大学,1993年退休。我国著名的外文专家、翻译家、小说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著有专著《论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饥饿的山村》,主编《俄国文学与中国》《外国文学史纲》,译著有《叶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安娜·卡列宁娜》等30余部。2013年出版了《智量文集》14种,分为翻译编、创作编、文论编和教学编。

文丨柳琴

摄影丨潘建东、上官肖波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