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他却整整过了三百年才大仇得报

中国历史上有句古话,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句话最早是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昭王三十六年,范雎因被人诬陷造反后被魏国的相国魏齐打得半死,但他装死逃过一劫,之后就连夜投奔了秦昭王。当时范雎发誓一定要报仇雪恨,就说出了这句流传两千多年的狠话。当然这里的十年并非量词,只是说有志气的人报仇一定要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进行,暂时的实力不济只能隐忍。后来在秦昭王的支持下魏齐被杀,范雎的大仇也终于得报。

这是历史上关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最早的出处,距今两千多年了。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报仇的事从发生到结束整整过了三百年。三百年才报一世仇,这个报仇是机缘巧合下的歪打正着还是念念不忘后的一雪前耻?这个有待商榷,今天我们先来说说这段历史吧。

清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它的建立者努尔哈赤靠十三副铠甲起兵,经过几十年不懈经营,最终在他的儿子皇太极的手中得以建国入关并取代了大明王朝。关于明朝最终的灭亡除了崇祯皇帝不得不提的还有两个人,一个是袁崇焕,另一个就是他的上级兼老师孙承宗。作为明末著名的军事家、教育家、学者和诗人,孙承宗曾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而且除了帝师的身份,孙承宗还是明末的文坛领袖,官居当时的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

在明朝与后金作战连连失败、边关告急的情况下,孙承宗代替王在晋成为了蓟辽督师并修筑了关宁锦防线。他统领军队十几万人,收复失地四百多里;与此同时,他更是培养了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并以此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可以说当时假如孙承宗一直活着,明末的历史也许会是另外一个结局。

后来因为魏忠贤的陷害孙承宗辞官回乡,可是没过多久,到了崇祯元年,后金的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逼近京城。危急时刻孙承宗被重新启用,老将出马,之后就是收复失地、重整山海、调拨将领、迫敌出塞。可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功成之后孙承宗又遭到了权臣的掣肘,无奈之下告老还乡。这一退就是七年,直到崇祯十一年的时候,皇太极率兵攻打高阳城,最终高阳城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而城破,城破后的孙承宗及家人誓不投降清军,最后孙承宗及家人老小还有满城百姓都被清军屠杀的干干净净;只有保姆在城破之时带着孙承宗四子孙镐一支的一个男婴趁乱逃往河南方向去了。

假如没有三百年后清末民初的孙殿英,也许孙承宗及其事迹最终也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了了之了,最多就是史书上可能留下寥寥几笔。但事情的转折发生在1928年,也就是民国十七年,这一年投靠国民党并任国民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的孙殿英在撤退至河北途中屡屡看见沿途的清朝皇陵富丽堂皇,为了筹措军饷他便起了盗掘皇陵的想法。紧接着为掩人耳目,他派军队四处张贴布告,声称自己的部队要在这一带搞军事演习。并在1928年夏在河北省遵化县成功的盗掘了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陵。

盗墓的具体过程这里就不描述了,总之乾隆和慈禧的墓葬被孙殿英及手下官兵盗掘一空,对墓室及墓主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真可谓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啊,据说乾隆在修建自己的陵墓时为了几根金丝楠木曾经也盗掘了明朝的帝陵取其材为己所用,不过这是后话了。当时,这么大的事情根本隐瞒不了,没过多久东陵盗宝就举国皆知了;这还了得,此时的满清遗老及逊清皇室包括居住在天津租界的溥仪等一致上告到蒋介石那里,要求严惩孙殿英及其部下。但在那个军阀混战的时代,蒋介石自己都自顾不暇哪有时间管这事,最后在孙殿英的打点之下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对于社会上许多人的谴责和讨伐,后来的孙殿英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清朝杀了我祖宗三代,我不得不报仇革命。这里说的孙殿英的祖宗就是明末历史上著名的帝师孙承宗,开头我们也说了,孙承宗及其家人作为明朝著名的军事家曾经在城破之时被清太宗皇太极所率领的满清军队残忍杀害,不过当时保姆抱着逃出的那个孙家后人最终以另一种方式报了自己祖宗的仇。虽然晚了三百多年,但终究足以告慰自己祖宗在天之灵了。

文章的最后,您觉得孙殿英的这种做法到底该不该谴责呢?欢迎留言讨论。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敬请关注【玖易飞扬】,我们只为历史痴狂!更多精彩下期再见!

此文章为【玖易飞扬】原创,尊重知识产权!请勿转载!谢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