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新四军巧妙地完成一项艰巨任务,司令员称赞:真是个奇迹!

抗日战争时期,一位新四军女干部完成了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在24小时内徒步100里,经过巧妙谈判,成功地将一个国民党管辖的印刷厂搬迁到新四军驻地。任务完成后,谭震林司令员毫不吝啬地称赞:“这是一个奇迹”。

1941年6月,新四军女干部于玲受“江抗”东路指挥部司令员谭震林、副司令员何克希委派,前往江苏省江阴县祝塘镇,与另一名干部王新共同筹备新四军“江抗”部队祝塘办事处。于玲、王新就在祝塘杜家巷一个名叫杜新传的老乡家中住了下来,开展工作。

“江抗”在这一带威望很高,他们一去,祝塘及其周围的群众都说“江抗”又回来了,纷纷拉他们到家里去,反映问题,要求开展抗日工作。他们召开了一个600人的大会,王新演讲得非常鼓舞人,听众听得入了迷。这样一来,办事处就无法保密,很快就公开了。

后来,组织上又派了陆仁生等人来那里工作。于玲又在祝塘的手工业工人和贫雇农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当时的祝塘成了江阴的抗日中心。

祝塘打开局面后,国民党县党部宣传干事苏生曾向于玲透露他们有个印刷厂,苏生就是厂长。由于印刷厂经费被克扣,工人吃饭都成问题,要在“江抗”为这个厂找点生意。苏生说:“我不管什么党,只要是抗日的,我都干!”

于玲立即把这个情况向何克希副司令员汇报,并建议设法把这个厂搞过来,何克希当时没有表态。但过了几天,王新连夜赶来,在凌晨4点把于玲叫醒,说何副司令员要她立即到国民党县党部谈判,把印刷厂搞过来,并限于当天中午12点以前就要谈好,否则要采取武力解决。

于玲立即穿上旗袍,化妆了一下,立即上路。在路上,她一边走一边想:“如何才能在点前把工厂搞过来呢?”突然,她眼前一亮,一个“假造敌情严重”的点子从于玲的脑子里想了出来。

当于玲赶到苏生住处时,他刚起床,见于玲一早就气喘吁吁地赶来,惊奇地问:“你怎么这么早?”

于玲说:“有个紧急情况要告诉你,我们从江阴、无锡、常熟的情报点都得到明天鬼子要来“扫荡”的消息。我想你这个印刷厂离城太近,很危险。所以何副司令员叫我一早赶来把这个情况告诉你。你的意见我向何副司令员说了,他很赞赏你的想法。现在情况很紧张,如果日本鬼子下乡‘扫荡’,你们印刷厂的机器、铅字那么笨重,就搬不走了,希望你能把厂搬到我们那边去,那里离城远,比较安全,我们联系工作也方便。”

苏生说,他不能作主,要向上司汇报。

于玲又问他:“印刷厂在哪里?”

苏生回答:“在周庄北面的一个大庙里。”

于玲立即赶到这个大庙去,到那里一看,工人们都东倒西歪、没精打采地靠墙坐在地上。

于玲说:“我是奉‘江抗’何副司令员的命令来的。”也把对苏生说过的话对他们讲了一遍,同时于玲又说,“我们‘江抗’是工农自己的抗日队伍。你们都是抗日爱国的青年,我想你们是决不愿意让自己的机器落入日本鬼子手里的。何副司令员说欢迎你们到我们那边去干,不知你们愿意不愿意?”

工人们因早已不满经费受克扣的状况,都围到于玲的身旁,不约而同地高声说:“愿意!”

于玲真没想到这么顺利,她激动地说:“既然你们愿意,那就立即行动,我今天晚上七八点钟带几十个农民兄弟来帮你们搬,你们说这样好不好?”

众人高兴地说:“好!”

于玲又走了二十四五里,赶到祝塘附近,叫人向何副司令员汇报,告知谈判已成功,他们不必再派部队来解决问题。

晚上,于玲带了几十个农民赶到印刷厂,把装好担子的机器、铅字挑走,20多个印刷厂工人背着自己的行李跟在后面。

从印刷厂到司令部驻地约有30里,因为担子重,路上多次休息,凌晨三四点钟才到司令部。宣教科长过鉴清早就在村口等候了。于玲把这支队伍交给他以后就来司令部汇报。这样,印刷厂的厂长苏生和二十几个工人都来到了新“江抗”政治部。

这时,天还未亮,司令部里点着蜡烛,谭震林、何克希都已起床了。他们和于玲握手,连声说:“任务完成得好!你们这一仗打得很漂亮,不用我们派一兵一卒就解决了问题。”又说:“从此我们可以思掉落后的油印,用铅印了,谢谢你们为我们《东进报》的出版帮了个大忙。”

于玲说:“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嘛!只是有一点弄不明白,搞个印刷厂为什么要下这样紧急的命令?”

何克希笑着指指谭震林说:“他要考验考验你!”

谭震林高兴地笑着说:“考试合格了,充分发挥了你的革命积极性,24小时走了100里路,完成了一个从谈判到搬迁一个印刷厂的任务,真是个奇迹啊!”

紧接着又听他用严肃的语气说:“不过,不能忽视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我党、我军在群众中的威望,这是最基本的。否则,你一个年轻女同志几句话一说,他们就跟你来了吗?”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从此,这个印刷厂就成为“江抗”第一个印刷厂,印刷了《东进报》和部队的宣传资料,这批工人也就成了新四军最早的一批印刷工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