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举荐左宗棠当知府 为何左宗棠却说只想当知县?

在我们今天,学历是非常重要的。对一个人而言,有更高的学历,代表着有更大的平台,更多的机会,以及更多的选择。其实在古代,学历的重要性比今天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在科举考试中,进士和举人之间只差一场考试,但前途和命运有着天壤之别。

在考上进士的学子中,如果能入一甲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就可以直接得到进入翰林院当京官的机会。排名相对靠后的,就是混得最差,也能外放到地方当知县,俗称为“老虎班”。但对举人来说,就没有那么好的机会了。

晚清名臣左宗棠就是举人出身,因为多次参加会试不中,又不愿屈就当一个笔帖式或书记官,所以不愿出仕,而选择回家耕读。后来是在太平军进逼湖南,形势危急之下,左宗棠才进入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府辅佐。咸丰三年(1853年),左宗棠因防御湖南有功,才被提拔为知县,并加同知衔。

知县在清朝是七品官,相当于今天的县长,而加同知衔,则相当于挂个副市长的职衔。要知道,当时左宗棠在张亮基幕府中,是立下了大功的,这才混了个知县的位置,可见学历低人一等,职场的起步要比别人低多少。

在咸丰四年(1854年),张亮基调离湖南,左宗棠也辞官回家,连好不容易混来的知县也不当了。只不过左宗棠当时虽然职位低微,但在张亮基幕府中展现出来的超凡才能,已经让他声名远扬。同年,曾国藩率军克复岳州(即岳阳),特地写信给左宗棠请他出山,并且承诺会向皇上举荐他为知府。

知县和知府,只是一字之差,不过知府已经是四品官员,相当于今天地级市一把手的地位。曾国藩可能以为,从知县一跃而至知府,已经很给左宗棠面子,没理由请不到他出山。然而,左宗棠却并不稀罕知府的职位,写了封回信给曾国藩的幕僚刘蓉,回绝了曾国藩的邀请。

左宗棠是怎么回绝曾国藩的呢?他在信中写道:

“鄙人二十年来,所尝留心自信必可称职者,惟知县一官。同知较知县,则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实非素愿。知府则近民而民不之亲,近官而官不之畏,官职愈大,责任愈重,而报称为难,不可为也。”

左宗棠给出的理由很特别,他说同知、知府虽然官职比较高,但同知只是知府的副手,地位高但没有权力,知府的位置更尴尬,处于不上不下的地位,民不亲、官不畏,而且责任还很重。所以左宗棠说以自己的能力,还是当知县比较称职,至于曾国藩的举荐,只能敬谢不敏了。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左宗棠是在谦虚,其实不然。在左宗棠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谦虚二字,张狂的话还在后头。左宗棠接着说:

“此上惟督抚握一省大权,殊可展布,此又非一蹴所能得者。以蓝顶尊武侯而夺其纶巾,以花翎尊武侯而褫其羽扇,既不当武侯之意,而令此武侯为世讪笑,进退均无所可。”

原来,左宗棠不接受曾国藩的举荐,并不是真的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恰恰相反,左宗棠觉得自己的能力太足了,只有当上总督巡抚,手握一省大权,才能真正展示他的才能。

而且我们知道,左宗棠向来喜欢以诸葛亮自喻,在这里也不例外。你曾国藩想用一个知府就收买我左某人,那岂不是相当于给诸葛亮一个小官做?不好意思,我左某不领受,继续留在家里耕田好了。

当然,曾国藩当时自己都还不是督抚,况且左宗棠还只是崭露头角,不可能一步登天直接给他一个省长做。左宗棠自己也清楚这一点,所以说“非一蹴所能得”,选择以潜龙在渊的姿态蛰伏,继续等待时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