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物志 随园主人,袁枚

从南京的广州路往上海路方向走,再到永庆寺一代,再走到宁海路与红土桥,这样一圈围绕的地段,占地220余亩,250多年前,曾是一个人的住宅。在它最盛时,虽然主人居其间,却是向普通民众开放的, “园中四时皆花,益以虫鸟之音,雨雪之景,因之游人不断,盛时年游人量达十余万人”。

这就是一介书生袁枚的“随园”。乾隆十三年,33岁的他以退隐官员的身份购下这个有点残破的地方,之后的50多年里,他把这里不仅发展成一片古都胜景,还使其成为名扬全国的文化中心、上流社会趋之若鹜的沙龙,只要自命风雅之士,都以踏足此地为荣。

袁枚的一生是令人羡慕嫉妒恨的一生,世上所有的好事,都发生在他身上了。

首先是天赋异禀。作为一个潦倒书生的儿子,他9岁才开始学诗,15岁时即写出“也堪斩马谈方略,还是骑牛读汉书” 这样的诗句,轻轻松松显出大家风范。23岁顺天乡试中举,24岁一举中进士,24岁即进入翰林院做了庶吉士,文章好到当时的古文名家胡天游赞“美才多,奇才少,子奇才也“,之后更是成为”性灵派“的领袖,被列”江右三大家“之一。相比郑板桥百般努力,快进老年才混出名声,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其次是他在事业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在翰林院待了几年就去江宁县当知县,任期未满一年又被推荐出任高邮州知州。由于升迁太快不符合组织原则被拒,他干脆辞官不做,从此退隐江湖,买下随园当寓公。在江湖上照样顺风顺水,出书书成畅销书、写字字成艺术品;投资能涨、放贷能赚,从此50余年,生活奢侈为人慷慨,却从没缺过钱。

至于他的人缘就更不用说了,车见车载花见花开这句话就是为他预备的。他的随园客人上至皇亲国戚、当朝元老,下至地方政要、文坛名公。地方赴任官员无不带着礼物来随园讨教做官诀窍,而当朝大员外放路过南京也要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他们无论官大官小,都照例在一里外的红土桥下马,把随从、车马、眷属、仪仗等都留在下面,只带上书僮和礼品,步行上山,以示仰慕与敬重。他一生繁花似锦,讨小无数, 她们中有的是大家闺秀,有的是小家碧玉,有的是名妓或名伎,有的甚至是朋友赠的侍妾,但一旦跟了他,就都心甘情愿死心塌地。中年以后,他还被一群女弟子环绕,无论走到哪里,都被这群忠心耿耿的女弟子崇拜着、照顾着。连男色都是主动投怀送抱,拥有过许多著名基友,被称为一时佳话。他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好色,而且将好色拔高到哲学高度——“惜玉怜香而不动心者,圣也,惜玉怜香而心动者,人也,不知玉不知香者,禽兽也。”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生活品味了,他的《随园随笔》、《随园食单》堪称上流社会精致生活指南,其高度不仅一时无人能效仿,直至今日也令富豪们难以企及。他的随园被认为是清代园林艺术的惊世之作,内藏三十万卷图书,“器用则檀梨文梓,雕漆鹄金,玩物则晋帖唐碑,商彝夏鼎,图书则青田黄冻,名手雕镌,端砚则蕉叶青花,兼多古款,为大江南北富贵人家所未有”。“园之东西,各有田地山池”,“树上有果,地上有蔬,池中有鱼,鸡凫之豢养,尤为得法。美酿之储藏,可称名贵。形形式式,比购诸市上而更佳。有不速之客,酒席可咄嗟立办。” 他早晨起来要喝惠泉水冲的武夷茶,餐桌上摆着爱吃的新鲜牛奶和鳗面虾饼,眼戴广东巡抚搜罗来的红毛国新款眼镜,身穿陕甘总督奇丽川送的猞猁皮袍,怀中揣着大金表,手里玩着古玉履,两天染一次胡须。喝酒要用名瓷、白玉、犀牛、玻璃等几套杯盏。

要说袁枚也是穷人乍富,但土豪铜臭这种词从来跟他不沾边。他是文化的代表,是品位的代表,以至于大量富豪、官宦带着钱来巴结他,只为了从他这里沾一点文化气息,镀一点文雅之光。他漫长的85年的人生,就没有过波澜、没有过窘迫、没有过蝇营狗苟。而他自己始终兴致勃勃,对美好之物从未失去过追慕之心,也没有过厌倦。这样的人生,是怎样的一种成功!无论用哪种标准去衡量,都让人嫉妒死了,嫉妒到恨。这可能也就是他死后,很多曾巴结过他的人转而踩他的原因吧。

可惜,踩了也不能怎样他。这就是loser和赢家的区别。赢家不怕被黑,也不屑于去黑人。曾有一次他在扬州接受宴请,有位盐商肚子里墨水少,行酒令时说“三月桃花朵朵红”,因规定须古诗,眼看着要出丑,他在旁边插了句:”你也知道刘、阮遇仙的事啊?这句诗是天台摩崖石刻上的。“瞬间帮人解了围。他们并无交情,只是不忍看人尴尬罢了。恨人有笑人无的人,是不会成赢家的。

袁枚当年在江宁做知县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好去处:隋园。

这隋园来历可不简单,它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所建,曹雪芹十四岁之前就生活在这座院子里。这座园子也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曹家在康熙年间尽享荣华富贵,到了雍正帝上台,曹家立刻没落,被抄家流放,曹雪芹也流落到了北京。这座园子落到了新任江宁织造隋赫德手里。

隋赫德是雍正帝的宠臣,当年就是他负责查“抄大观园”,将曹家抄了个底朝天。雍正帝为了奖赏他,顺手将曹家的家产赏给了他,这座园子就跟着隋赫德改名叫“隋园”。风水轮流转,这隋赫德是个贪腐之人,后来也被抄家。三百余亩的隋园大遭破坏,从此荒弃。

到了袁枚任江宁知县,隋园这块弃宝终于又被发掘了出来。在任上不好操作,袁枚辞官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三百两银子买下了隋园。三百两是他当知县一个月的俸禄——一个月工资买一座大观园,搁哪个时代这也是笔大大划算的买卖,可见袁枚相当有商业头脑。

买下园子之后袁枚开始大兴土木,他将“隋园”改名为“随园”,取随心随性之意。对于本身就是园林艺术家的袁枚来说,改造园子的创意源源不断,可谓“随心随意”;但改造园子花的钱,可就不能“随心随性”了,很快他的积蓄就花光了。

没办法,袁枚只好重操旧业,又跑陕西当了几年县官,银子攒得差不多了,果断辞职,折腾十年来,园子改造总算完工。

袁枚真是个有意思的人,都说“千里当官只为财”,乍一看他跟别的官没什么两样;可仔细品品他的经历,他的求财是为了过上自己理想中的高雅生活,不贪不诈,上对君心下安百姓,当真是无可厚非。这跟现在追求财务自由的上班族有什么两样?在“仕为上”的封建社会里,把当官当作上班,袁枚可以说是相当独特了。

他还有更独特的地方。他建成随园后,拆掉了围墙,任人游览,还在大门上挂了一副对联——“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这颇有孟子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之感。

很快,随园成为南京著名旅游景点。每逢佳日,游人如织。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时,指名要去随园住,被袁枚给拒了。理由是怕使用公款修缮,自己修缮钱又不够;又怕招待不周因福得祸,反而不好。乾隆帝也不计较,专门派人来画随园,以备修皇家园林时参考。此后,袁枚 就一直生活在随园里,过上了山水画般的日子。

“君子远庖厨”?

随园那么大,处处要花钱,老用自己做官赚的老本儿,肯定不够!袁枚靠什么来保证自己的经济来源呢?答案是:开农家乐,卖“网红食谱”——《随园食单》。

袁枚开农家乐,邀请了南京名厨王小余加盟,一开张就惊震江南。上至达官贵人、骚人墨客,下至中产阶级、市井平民,无不以“曾入随园品菜”而炫耀自夸。

子曰:“君子远庖厨”,袁枚偏不。袁枚本人好吃,有三大癖好:一是喜欢逛厨房,二是喜欢收集食谱,三是喜欢拜访名厨。《随园食单》就是他根据收藏的食谱和与大厨切磋的心得,撰写而成。别小看这食单,《随园食单》搜罗了数百种南北经典菜肴,从山珍海味到小菜粥饭,每道菜品都经过千锤百炼,号称“美食圣经”。

举个例子,很多人喜欢“吃鸡”,袁枚他老人家在《随园食单》中举出了“鸡”的31种吃法:白片鸡、鸡松、生炮鸡、焦鸡、鸡粥、捶鸡、炒鸡片、蒸小鸡、鸡园、珍珠团、假野鸡卷、蘑菇煨鸡、梨炒鸡、栗子炒鸡、黄茋蒸鸡……

袁枚还提倡吃豆腐,他说豆腐可以有各种吃法,什么美味都可以入到豆腐里。有一天,杭州有一个名士,请他吃豆腐,是用豆腐和芙蓉花烹煮在一起的。豆腐清白如雪,花色艳似云霞,吃起来,清嫩鲜美。袁枚急忙请教做法。主人秘不肯传,笑道:“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你肯为豆腐三折腰,我就告诉你。”袁即席折躬,躬毕大笑,说:“我今为豆腐折腰矣!”主人告诉他这个菜叫“雪霞美”,以豆腐似雪,芙蓉如霞而得名,并告诉他如何烹调。袁枚归家后如法炮制。

袁枚为豆腐折腰,一时传为美谈。在袁枚的提倡下,豆腐列入佳肴,大为流行。

“书非借不能读也”

袁枚幼年家贫,难得有书读。邻居张家藏书很多,他便常常去借,因此留下来千古名句——“书非借不能读也”。袁枚后来的藏书之好,可能就来自他幼年的“求不得”之苦。

袁枚在随园里修建了多个藏书堂号,网罗天下好书,尽藏之。随园藏书量高达四十万卷。

但袁枚最让人佩服的并不是他的藏书之巨,而是他的散书之举。自古以来的藏书家,都无比爱惜自己的书,有“书与老婆不外借也”的说法。唯独袁枚大不一样,他年老时将藏书散出去,并专门写了一篇《散书记》:“余所藏书,传抄稍稀者,皆献大府,或假近宾朋,散去十之六七……”

耗尽心力收藏,为何又要免费送出去呢?袁枚说,原因有二:

其一,散书可以更好地保护书籍。“古人藏书,最终无不毁灭。既然如此,我还不如让它藏在皇室贵府,那样更保险。而有些送给了朋友,朋友还感谢我,何乐而不为呢?”

其二,散书是为了能更好地读书。“而今要散书了,因为舍不得,就夜以继日地把要送人的书全部看一遍,于是知识装在了自己的肚子里。”

袁先生,真乃书之知己呀!

真性情的诗坛盟主

清朝的文坛,火药味很浓。有人崇唐,有人宗宋;有人讲格调,有人倡肌理。各派吵吵嚷嚷,争得不可开交。袁枚谁都不跟随,他反对一味模仿前代,反对一切追求形式的东西,反对诗文必须宣扬道德伦理;他认为诗文就应该抒发个人真实情感,于是袁枚创建了“性灵派”。

“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

越是真情流露之作,生命力越久,感染力越强。今年年初大火的小诗《苔》就是袁枚性灵之诗的代表: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诗既不用典故,也不刻意追求形式对仗的小诗,清新动人,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袁枚的诗,有着“生命意识”,一朵小苔花,象征着宇宙间所有默默无闻、却在努力生长的生命。以小喻无限,这才是真正的诗的哲学!

凭借独具个性的文学理念和大量的优秀诗作,袁枚跻身“乾隆三大家”之首,他所著的《随园诗话》和《子不语》,成为当时人人争相购买的畅销书,一时洛阳纸贵。

袁枚还有颇多值得聊的特点,比如他本人是个先进的“女权主义者”。虽然袁枚本人妻妾成群,但他并不因此轻贱女性,反而主张女子接受教育,反对缠足;主张男女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妇女可以改嫁,反对以处女定贞洁。

据说袁枚在随园里开私塾,收了很多女学生。当时很多人骂他“破坏纲常”,袁枚完全不care。袁枚收了女弟子,教她们读书识字,带她们参加诗会,为她们出诗集……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最早的女子学堂,但在当时,袁枚的私塾可是吸引了万千文艺女青年纷至沓来,形成了声势浩大的“随园派”,开创了中国古代女子诗歌的黄金时代。

结语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无一”。

袁枚就是个“万里无一”之人。他爱生活、爱文学、爱艺术,不随波逐流,不遗世却独立。他晚年游历山河,82岁自知大限将至,临终时留下了一句话:“千秋万世,必有知我者。”

无须千秋万世,在袁枚之后的数百年,在追求个人理想的现代,我们都是他的知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