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进京》发出的时代拷问

十一年前,由郑怀兴编剧、石玉昆导演、谢涛领衔主演的晋剧《傅山进京》甫一面世,便大放异彩。十一年后,《傅山进京》以600场的战绩再次与广大观众见面。

《傅》剧的艺术性自不赘言。十一年后,想讨论一下此剧的时代性,因为一部好剧能不能长久地演下去,取决于戏的内核是不是够坚硬,是不是能不被时光抛弃,是不是能与每个时代发出共鸣,然后实现它的延续性。

仔细揣摩,窃以为,《傅》剧向时代提出了四点拷问。

一、 关于书法,是不是得正脉

戏中傅山和康熙以书法为棋的博弈贯穿始终,其中一句台词:未得正脉,难算逸品。印象很深,它在反问时代,如今的书法有多少逸品?有多少书家得了正脉?

很长一段时间,官员书法、市场书法、礼品书法、应景书法横霸书法界,书法不再是那个真正浸润着人性、灵性、品性的艺术品,而成为一种工具,致使人们看书法而摇头、望书法而却步,为求精神愉悦,只能一窝蜂地在市场上寻求古迹。

素闻有著名的文学家卖字捞财。也曾听某文化人士讲过一个故事,有人劝他加入书协,他说,我现在的字写的好看,等我写丑了再说吧。两个故事虽则一明一暗,却也寓意深刻。

这个时代不出好书法家吗?也不是!真正的书家不屑于这种青山遮阳的现状,躲了出去,有的停毫叹息,导致了最后需要出台政策来整治现状,这真是滑稽!

书法这门以纸墨相爱相生的黑白变化的源远流长的艺术,还能回归它的本质吗?

二、 士大夫骨气

中国是个以文化为基因的国度,从战国时期诞生了“士”这个品种,千百年来,士就成为社会或朝代的中流砥柱,有没有“士大夫”决定着时代或朝代的精神气质。

戏中的傅山为守正脉,反对清军入关后的屠城毁文教的举动,坚持自己的气节,坚守自己的汉衣冠,不入清朝不进京。傅山当然是士大夫,士大夫如果没有了骨气,那是很可怕的事情,轻则,被称为“奴儒”“犬儒”,重则,亡族亡国。

反观这个时代,还有士大夫吗?如果有,士大夫有铮铮铁骨吗?许多活跃在文化界的自诩为士大夫的人,能不为五斗米折腰吗?能做到不为名来利往吗?能坚持真理吗?

细思,极恐。

三、 说真话

说真话,在技术和艺术上本来不难,但在目前却似乎变得难乎其难。

回到戏中来,傅山与康熙雪夜谈论书法,明知站在自己面前的是大清皇帝康熙,傅山依然会谈到康熙所遵从的董其昌和赵孟頫,他说赵孟頫贵为赵宋皇室之后,却臣服于元朝,气节丧,人品低,其书巧媚,他说董其昌为官不正,贪得无厌,其字清媚,他批道:做字如做人,衣物戴奴帽,接着推举了一个人:试看鲁公书(即颜真卿),字画自孤傲。颜真卿最值得人称道的是硬骨。

傅山说,我就是要告诉康熙,还有一个人敢在他面前说真话!

一句话,振聋发聩。

说真话在现在竟然成了奢侈品,世人大都卑躬屈膝,变成捧杀者,甚至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有情商,也就是要艺术性地说话。闲来细思,哂笑,情商?情商就是说别人爱听的话?自古忠言逆耳,即使真话听了有益处,也不能说?

就说文艺界,有多少人还在按艺术规律办事?你好我好大家好,最后就是有高原没高峰,说到戏曲界,戏排了不少,每次研讨会都能听到大片的赞扬声,奈何观众不买账,到最后浪费了多少人民的血汗钱?国家艺术基金推行几年来,排出多少精品?屈指可数啊!

具体到人际交往,一个说真话的人,最后会连朋友也没有,别人会评价:你看他,情商不高,不会说话。到最后,都成了讳病忌医的蔡桓公。

这不是时代的悲哀吗?

四、 中华文脉的坚守

明朝已亡,清朝到康熙也第四任皇帝了,执掌帝国江山已是铁板钉钉,傅山所谓的决不出仕大清朝廷,还有多少意义呢?现在有专家说到,只要某政权政治清明,河清海晏,士大夫不妨委身做一个官儿,还能为百姓做事。实际上,傅山的后人也做了大清朝的官员,那么,他当初坚守的是什么呢?他说是文脉。

人们常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华,因为在政治高压之下,属于士儒的环境已经丧失,李敬泽在《咏而归》中写到:笔当然重要,商鞅、李斯、韩非之笔都是寒光闪烁的利器,但是还得有秦始皇把这锐利的笔化成兵马俑的剑,孩子不听话狠狠收拾了一顿,从此他们终于知道活在世上不服老大是不行的。然后到了汉武帝,名为独尊儒术,实现王霸杂用,收拾得更为细致,这帮孩子总算长大了、上道了、懂规矩了,被皇上恶骂只知道磕头了,说起春秋,也是一脸的羞涩和悔恨了,如此岁月安稳,悠悠到了大明朝,皇上是家传的施虐狂,动不动就把大臣拖出去当众打屁屁,你看那些大臣们,他们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士儒终于变犬儒了,结果就是文脉的微弱,大清朝有什么光辉灿烂的文化可与唐诗宋词相抗衡?又有什么思想锋芒能与春秋战国相媲美?只有那一部饥寒交迫、抖抖颤颤、遮遮掩掩诞生的《红楼梦》,还可以拿来说事。

且不说傅山是否坚守了,但此剧却在拷问时代,应该如何坚守中华文脉?

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不相同。

对时代的拷问是提出了,答案归结于每个人,每个人心中的答案汇合起来又左右着这个时代。也许《傅山进京》就是带着时代性前行的,至于还能前行多久,没有答案,这取决于时代的自我修复能力。

一部剧能对时代提供精神支撑,它一定是好剧。

(作者:王芳,作家,评论家,《映像》杂志副主编)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特约编辑:朱丽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