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的桑梓情:张作霖不惜用军饷赈灾

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一百五十一):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在北洋群雄中,与二流的“草头王”相比,大军阀之脸谱,红白相间。特别是直系军阀、皖系军阀、亦或是奉系军阀的扛纛人,台面上下,见光与否,总有一些勾当,落得常在河边走的下场。但是要说脸谱最复杂的角儿,当属“东北王”张作霖。这种人已经难以用好人或坏人来界定。有才能、有魄力自然不在话下,否则张作霖也不可能坐上末路北洋的头把交椅,但是穷兵黩武,使百姓生灵涂炭也是不争的事实。在戏说中,张作霖既有身材矮小、满嘴“妈拉个巴子”的土匪形象,也有满腹韬略的“大帅”形象,这些无不显得过于片面亦或是专断。

其实,真实的张作霖身材短小但不孱弱,“目炯炯有光,精悍之色见于眉宇”;出身草莽但不粗俗,“恂雅如一儒生”。虽狡诈阴险,但很讲江湖义气,不仅知恩必报,甚至能以德报怨。虽有阿谀奉承、厚颜无耻的俗气,也有知人善任、顾全大局的高世之材。张作霖确实集操守与圆滑于一身,但最令其活出本真的,是那浓浓的桑梓之情,切切的故乡之念。民国四年一月十日,张作霖赴海城老家扫墓。当路过海城界内“老墙头”这个地方时,有一个叫梅文坡的村民,跪地拦住了张作霖的去路,声泪俱下地向张作霖诉说,上年当地头号土匪,外号“钻天燕子”的张海波,同众土匪在此地盘踞时,同前来围剿的巡防右路官兵发生激战。

在战斗中梅文坡等住户被殃及,损失惨重。他家的所有房屋、粮食、器皿用具等都被付之一炬,八口之家的所有家产荡然无存。邻居王恩波之子王守财不幸被击而死,他的孀妇王张氏见到张作霖后更是悲痛欲绝,“最为酸楚”。“当此天寒地冻,米珠薪桂之时”,张作霖见状,不禁伤感万千,“死者长矣,而生者待哺,伤者待医,困苦游离,势必俱填沟茔”。但由于他身系武官,抚恤救济并非他分内之事。当梅文坡等住户提出抚恤时,张作霖“未敢越俎,当即婉言谢却”。梅文坡等人见状“再三请求,泪随风下”。张作霖再次核实了一下受灾情况,看到梅文坡等人“凄惨情形目不忍睹”,恻隐之念油然而生。

最终,念及同乡之情,张作霖便立即与陪同的幕属商议,决定先自己拿出军饷,抚恤受害的各位乡亲,以解燃眉之急。这种桑梓情不容抹杀,而且对于张作霖来说也是经常发生的老桥段。是年夏秋季节,海城、盘山两地大水成灾,“民不堪命,哀鸿满地,待哺嗷嗷”。虽然放赈救济,无奈数量有限,“杯水车薪,难期持久”。眼看严冬已到,灾民无以为济,度日如年。时任北洋军第二十七师师长的张作霖,得知此事后“眷念故乡”,当即捐出一万元现大洋,并派巡捕官周德成、执法官王栋巨前去放赈,这一万元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刚成为一师之长的张作霖,堪称为家乡慷慨解囊。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菜根谭》、《兰台世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