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寺人到黄门,九千岁又是何人?中国太监的名号你知道多少?

每一个行当都有自己行业的一系列规律和行业术语,而在古代中国宫廷,这些名称和分工显得尤为复杂。如皇帝的妻妾,体系就十分庞大。首先是大众所熟知的皇后,通常设一名,起到母仪天下,执掌后宫的作用。皇后之下设四位正一品“夫人”,即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名。众所周知的四大古典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杨贵妃就处在这个等级,地位极其尊荣。夫人以下设有“九嫔”,昭仪等九个称谓就出自这里。唐代著名才女,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就被唐中宗李显封为昭容。地位在九嫔前列,属于皇帝小老婆中的大人物。以上这些人,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妃嫔”,他们属于皇帝妻妾中地位较高的一类,享有的待遇和品级也异于常人,能够有机会与皇帝亲密接触。

然而,嫔妃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他们之下还有更多不那么幸运的女性。其中,次于嫔一等的是“代世妇”,大名鼎鼎的女皇武则天初入宫廷时就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才人(代世妇),后来武则天在唐太宗病重之际与太子、即后来的高宗皇帝李治暗通情愫,李治继位之后立马将武则天提升为昭仪,并最终于永徽六年成功染指皇后的宝座,开启辉煌的一生。

同样,在复杂的宫廷中,作为皇帝不可或缺的助手和奴仆,人数众多的太监自然也就有了许多不同的称谓。中国古代作为官僚主义极其发达的社会,在太监这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许多有关太监的称呼和名号,这些名字背后包含着历史的密码和文明的烙印,是管窥中华历史、了解华夏文明的一束光明。

太监最早被称为寺人。事实上“寺人”的含义比较宽泛,不单纯指代宦官,同时还包括奴隶社会在宫廷侍奉君主、充当杂役的近侍、内臣的总称。据《说文解字》记载:“寺”于“侍”相通,且古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无卷舌音,因此二者发音一致。所以“寺人”又可以理解为“侍人”。自先秦时期,“寺人”开始逐渐明确指代太监。《诗经·秦风·车邻》载有:“云寺之言侍者,欲取亲近侍御之义,此奄人也。”

而众所周知的“宦官”这个称呼出现的时间要稍晚于“寺人”出现的时间。战国时期,“宦官”这个词语开始出现。但期初它并不指代太监。“宦”这个字的本义,指代的是臣属、仕官。然而随着奴隶社会的终结,中国历史步入封建社会,在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中,“宦”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带有“养”的意思。由此,“宦官”成了养阉人使其看宫。战国后,历代史书在为太监作传时均称呼该类人物为宦官或者宦者,“宦官”也由此成为太监的书面名和官方称谓。

当然,关于太监的称呼也不全是轻蔑的名称,所谓官僚体系异常发达的古代中国,用官名指代太监自然也是意料之中的。太监在宫廷的一大作用就是管理宫廷事物,监视、阻止任何除皇帝以外的男性出入大内。因此,看门成了太监至高无上、且最为重要的任务和权力。而因为古代自秦后只有天子可以使用黄色,因此大内的宫门均为黄金色铆钉装饰,用以彰显天子气派,同时震慑他人。而看门的太监则被授予“黄门令”、“黄门侍郎”等官职。由于该官职只能太监担任,故久而久之世人以“黄门”等代称太监。

当然,有的太监在飞黄腾达后自然不会甘心被成为“小黄门”。在中国历史上,东汉和明朝是太监乱政最为严重的朝代,因此,历史上但凡知名的太监一大部分都出自东汉和明朝。而其中毋庸置疑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号称“九千岁”的明末著名权监魏忠贤。魏忠贤出身地痞,由于懒赌欠债无力偿还,便狠心挥刀自宫,逃避赌债进宫做了一名太监。此后,他处心积虑,机关算尽,终于爬上了权利的顶峰。魏忠贤当权之时,皇帝为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胸无点墨却是鲁班转世,平生唯一的兴趣是木工活,自己平日里经常闭关伐木,因此手中的大权全部给了魏忠贤。魏忠贤遂培养阉党势力,残酷打击政敌,大肆迫害东林党人,一时间天下有不知熹宗而无不晓魏忠贤者。正是如此,当时朝廷完全被魏忠贤一人把持,既然皇帝称为万岁,他就号称九千岁,权倾朝野。最终,随着崇祯帝的上台,魏忠贤以及他们阉党被崇祯帝彻底粉碎,九千岁也随之称为宦官专权的代名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