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女人与削木为履

撰稿:谢鼎

满族女人婀娜多姿,形象好,懂得礼仪,注重文明礼貌。虽然现在不那么讲究旧时代的礼节了,但仍有一些满族女性,对服饰极为在意。过去,满族女人喜欢穿木底鞋,这是满族先民“削木为履”习俗的反映。古代,满族人生活在森林山区,林木资源丰富,有穿木质鞋的习惯。

清初,平底鞋发展成为高跟木底的女鞋,尤其很受满族贵族妇女的喜欢,穿的比较普遍。满族妇女不尚裹脚,天足,通常穿着宽大的旗鞋,这种绣花的旗鞋,浅帮、短脸、尖口,史称“高底鞋”,又称作“寸子鞋”,今人称“旗鞋”。这种鞋极有民族特色,与其他民族的鞋很不同。

旗鞋,鞋底用木制作,其木底高度一般为一至二寸,鞋脸尖端突出上翅,其形状似船底,又称“船底鞋”。后来增高到三四寸,最高的甚至达到五寸左右,长度约占全鞋的二分之一。鞋底上下宽中间细,或上宽下窄呈梯形,鞋底的中部以木料为垫。木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装有前平后圆的马蹄子形木底,踏地时印痕若马蹄,故称“马蹄底”,另一种是上宽下窄,形似花盆状,因此得名“花盆底”,两种都属于高底鞋。

穿旗鞋者,应为13岁以上的女孩。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满族妇女喜欢遮脚面的长旗袍,为了行走方便,使旗袍的下摆既不拖地,又能遮盖双脚,她们便在鞋下安上了高高的木跟底。第二种说法是为了躲避地上的积雪与灰尘,不让尘土过脚面。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比如为了增高,这显然是现代人的理解。具体缘何喜欢高底鞋,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满族高底鞋的起源应该较早,最晚始于后金时期,但普及开来应为清代中叶以后。清初前后,旗人女子往往出门打猎,往往随从迁徙驻防,穿高底鞋是很不方便骑马的。而清代中叶以后,旗人居住地较为稳定,而且生活已经富裕,才从宫廷到贵族再到一般八旗子弟家庭兴起穿高底鞋,以示高贵身份。

现在,这种高底鞋多为戏装高底鞋,常能在满族聚会时候看到,已经成为很有满族标志的服饰,非常好看。从这一点而言,今天的满族人或多或少的继承了先人削木为履的民族习惯,算是满族渔猎文化的遗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