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这种崇高的气节,在明代前中期体现在哪里?

礼部尚书陈迪,被朱棣召回京师问责,陈迪抗声指斥,朱棣将陈迪之子陈凤山、陈丹山等六人处死于闹市。临行前,陈凤山大呼:“父亲害了我们!”陈迪对此谩骂叱责不已,行刑者割下凤山等人的鼻舌令陈迪咽下,陈迪坚决不从,最终凌迟处死。刑部尚书暴昭被抓,抗骂不屈,先去其齿,又断其手足,骂声犹不绝于耳,直至割其咽喉气绝身亡才停下了对篡权者的谩骂。右副都御史练子宁被绑送至朝堂,因出言不逊而被割舌。面对着朱棣以周公辅佐成王自比的辩解,捡起自己的舌头在地上大书“成王安在”四字。最后被杀害,宗族之人或被弃市或被抄没戍边达数百人。在面对朱棣的狡辩和粉饰时,没有趋炎附势的迎合,没有违背意志的赞美,这种坚定的人格和正直的风骨正是由文臣特有的节操所决定的。

礼部侍郎黄观奉命外出征兵,奋不顾家。安庆失陷后,其妻女纷纷投河自尽,而黄观本人也在得知建文帝逊位的消息,明白大势已去后“朝服东向再拜,自投罗刹矶湍激处,舟人急钩之,仅得珠丝粽帽以献。”因受牵连而戍边的姻党达百余人。

都御史景清较之前几位要智慧的多。他与朱棣素有往来,但是在忠君殉国的原则性问题上并没有被昔日的友情所左右,佯装迎附并伺机刺杀朱棣。后来事情败露,被抉齿,他且抉且骂,口含鲜血直喷御袍,最后被剥皮实草,械击于长安门外,碎尸挫骨,高悬示众,以儆效尤。后一日,御驾过长安门,悬挂尸首的铁索忽然断裂,尸首落下并前趋数步,作犯驾状,朱棣大惊,令焚其尸。夷其九族,尽掘其先人冢墓。据史料记载,景清即便死后也时常进入朱棣的梦中进行刺杀活动,朱棣梦中仍能见到景清持剑追绕御座,在多次受到惊吓之后,对其所在村落实行“瓜蔓抄”。

史书中关于此段的记载虽然有夸张迷信的成分,但我们可以将此理解为朱棣的做贼心虚,当然也可以看出忠臣因没有亲自刺死逆贼而感到的于心不甘,从中体会到建文遗臣与谋权篡位行为斗争的绝决与无畏。御史曾凤韶请求跟随建文帝出亡,建文不肯,凤韶决定以死效忠。当时,永乐帝以恢复就职相引诱,不从,又加封侍郎,仍不从。在衣襟之上血书一词曰:“予生庐陵忠节之乡,素负立朝骨鲠之肠。读书而登进士第,仕宦而至绣衣郎。既一死之得宜,可以含笑于地下而不愧吾文天祥。”自杀,其妻亦自尽。

左拾遗戴德彝,被抓以后,不屈不挠,处死。德彝死后,其兄嫂项氏将德彝二子藏于山中,销毁族谱,独自一人留在家中。待到官兵到来抄家之时,一无所获,持械对项氏施以火刑,项氏被烧得遍体焦烂,仍无以言,如此才保全了戴姓一族。衡府纪善周是修,素有大志,经常说:“忠正的臣子不会计较得失,所以言论没有不正直正义的。贞女不会为生死所累,所以行为没有不果断的。”于是自己将古往今来忠节之事编辑成册,名曰“观感录”。金川失守,建文自焚以后,周是修辞别友人,托付后世,整理衣冠,入应天府学,叩拜先师,礼毕自经而死。

大理寺丞刘端,约刑部郎中王高一同弃官而去,不料行迹暴露被抓。晋府长史龙镡,被捉之后,英勇不屈,死后有人收其遗骨,得到其书信一封,云:“捐生固殒,弗事二主。别父与兄,忍痛肝腑。尽忠为臣,尽孝为子。二端于我,归于一所。”漳州府学教授陈思贤,听闻新君即位诏书将至,痛苦流涕说:“表现正义伦理的时刻到了,就在今天!”于是躺在屋中,坚决不接诏书,率领其徒弟伍性原、陈应宗、林钰、邹君默、曾廷瑞、吕贤聚集于明伦堂,怀抱建文牌位痛哭流涕,行君臣大礼。被捉拿送至京师,陈思贤师生六人,皆以身殉国。

在靖难之役中以死殉国的文臣远不止以上几人,名垂史册的还有礼部侍郎黄魁,户部侍郎郭任,户部主事巨敬,兵部尚书齐泰,兵部郎中谭翼,刑部尚书侯泰,刑部右侍郎胡子昭,户科给事中陈继之,刑科给事中叶福,大理寺丞邹瑾,大理少卿胡闰,太常寺少卿卢原质,太常卿黄子澄,太常少卿廖昇,给事中陈继之、龚泰、张彦方,御史林英,监察御史魏冕、王度、董镛、甘霖、丁志、王彬、谢昇,右副都御史茅大芳,监察御史郑公智、高翔,国子监博士黄彦清,翰林王艮,驸马都尉梅殷,宗人府经历宋征,谢昇,浙江按察使王良。

谷府长史刘璟,漳州府学教授陈思贤,参军断事高巍,袁州太守杨任,徽州知府黄希范、陈彦回,辽府长史程通,滨州知州蔡运等。我们不得不惊讶于昔日被武将嘲讽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们,在面对着如此血腥的虐待时所表现出的勇猛与无畏。酷刑在他们身上完全没有了震慑的作用,因为他们知道那只是肉体上的残缺和折磨,心灵的满足和人格的完整要远远高于这些;株连也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为在文臣看来君主是至上的;他们并没有将亲人为自己的死作为亏欠,因为为国为君而死在他们心中是一种无上的荣光。

刚才提到的建文遗臣是在明朝空前绝后的靖难之役这种事关君主更迭的重大政治变故中涌现出来的忠臣义士,在以后的太平岁月中,明朝社会也不乏一些图谋不轨之徒,大明文臣舍生取义的忠君爱国思想也在这些小风小浪中得以体现。

可以看出,明代前中期,明代文臣就已经具备了崇高的气节和大无畏的精神,在国家危难或朝政不稳之时能够挺身而出,慷慨赴义,以国家为己任、以皇帝为君父、以苍生为子民,是值得称道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